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旗-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他杨少宗想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第八章 六千吨煤
宋长明做了二十多年的公社社长和副书记,什么人是真有水平,他还是能够看出来的,虽然不知道杨少宗打算怎么去省里搞设备,可他觉得杨少宗似乎是很有把握。
杨少宗毕竟是淮海机专毕业,刚从学校里出来,或许在学校就认识了一些人。
想着这一点,他就下意识的看了徐保山一眼。
徐保山一直都很沉默,这时才和杨少宗道:“公社现在还有二十多万可以调用,也是社里省了好几年才攒下来的,本来想买几台推土机,另外再加一个小煤矿的井数扩大产能。实在是缺钱,社里就偷偷在煤厂积存了六千多吨煤,这是计划外的产量,卖给私人的价格一般是每吨四十多块钱,可社里一直不敢贸然的下决定。”
杨少宗愈加果断的说道:“我去卖。”
宋长明心里不免有点忐忑,价值二十多万的六千吨煤交给杨少宗这样的年轻人负责,就算是另外派人看着杨少宗,他心里也没有底。
徐保山倒不在意这些细节上的小问题,一锤子定音道:“行。小杨,你明天和供销社的汤恩国副站长一起去趟省城,看看能否将那六千多吨煤卖掉,换了钱就地买设备。”
吃完饭。
杨少宗在回家的路上正好有一截和徐保山相同,就一起走着,反正都没有自行车。
出了大院,徐保山和杨少宗问道:“伢子,你给书记交个底,你对办厂这个事情到底有多少把握,我是同意了,可毕竟是好几十万块的钱,全社社员一个月也就只能发这么多钱。”
杨少宗依旧是那样沉静的答道:“书记,现在搞什么都很容易赚钱,我也考虑的非常久了!”
这一刻,他的身上明显有一种奇特的沉稳,让人觉得就像是海水一般深沉。
徐保山将手背在后面,低着头,目光下垂,还是那种一贯的冷脸,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过了会儿,他忽然和杨少宗问道:“那以后呢……我是说以后不容易赚钱的时候怎么办?你想过没有?”
杨少宗道:“只要工业增长的速度大幅超过农业,四五年内,物资短缺的时期就会过去。咱们眼下还不用考虑那么远,现阶段就是抢先把厂子办好,等赚了钱,将钱用到实处,加强公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工业两条路一起走。”
徐保山微微点头。
正好有着这个机会。
杨少宗和徐保山劝说道:“书记,煤矿的事情可以稍微放大点胆子,这几年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太大,我总感觉物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太大,特别是对城里人而言,他可以不买肉,不买电视,可必须要买煤吧,没有煤,他怎么烧饭做菜?”
徐保山脑海里一闪,问道:“你是说煤炭要涨价?”
杨少宗道:“翻一倍都有可能。改革的步伐太大,地委面临的麻烦问题多着呢,就算咱们把煤矿产能扩大到每年五万吨,我相信地委也不会将煤矿划归煤炭局管理。”
徐保山想了想,道:“可以尝试一下,但还是要稳着点。宋长明前年曾托一个在煤炭系统的老战友帮忙,找了一位老专家帮我们重新勘探了一下。人家也没有太多仪器,只是大略估测咱们这里可能是一个大煤田,七几年的时候太乱,在这里的勘探工作有着明显的疏漏。所以啊,我和老宋就有点不敢动,眼下社里就指望煤矿赚钱贴补着这一大家的老小,如果被煤炭局重新划定,咱们公社就真没有指望了。”
说到这里,他又和杨少宗补充道:“我们其实也不想占国家的便宜,真要是大矿,该归国家管理就归国家,该归地方就归地方。我和老宋这么瞒着组织,不过是想积攒个一百万将山地灌溉的事情给办了,要是能做好这件事,我和老宋这辈子也就能合眼了,死也死的瞑目啦!”
听着这话。
杨少宗忍不住的在心里感叹,这一辈的老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以后的旗山党委一换届,基本是一批不如一批,不是贪污腐败就是毒赌黄全沾,都是煤矿给闹的。
就在旗山这片籍籍无名的大山下,谁也未能想到竟然隐藏着超过7亿吨优质的煤矿,适合发电和炼制焦煤,特别是后者真是害苦了旗山人。
另外一个害人的东西是磷酸盐和钾长石,这些都是搞化肥工业的基础,淮海集团是国有企业,在环境方面是一直按国标执行,那些私人的小工厂就完全是两回事。
煤矿、铁矿、磷酸盐、钾长石既是上天赐予旗山人民的宝藏,但也是双刃剑,彻底将旗山人坑苦了,关键是吃了那么多的苦,旗山百姓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
后来的旗山有百余家小规模的私营化工厂、钢铁厂和造纸厂,污染问题及其严重,省里几次要求市里关停整改,可总是省里来人就关,省里的人一走便重新开动。
杨少宗最后是直接找到省委书记立下军令状……结局倒是出乎杨少宗的预料,他以为自己是地方人,能够治得了这帮人,现在看来,他确实是在地方有自己的力量,可还远远不够强!!!
心里想着这些事,他就悄悄的下定决心,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他都要接过徐保山和宋长明的棒子继续跑下去,保护好旗山的环境和旗山人的未来。
旗山人的未来,旗山的环境,只有他们旗山人自己知道珍惜。
第九章 省厅的潘玉林科员
这几天,徐保山亲自带队推行责任工分制,宋长明负责筹办养猪场。
选好新养猪场的地址后,杨少宗就和供销社的副站长汤恩国一起去省城,两个人的任务就是偷偷的卖掉公社私下攒的六千多吨煤,临走之前,杨少宗特别和宋长明要了四张烟票。
江东省一直都有江南和江北之分,省会长江市就恰好位于中央,淮海市、宁州市就位于最北面,淮海市靠海,宁州市则在淮海市西边,属于四省交汇之地,也是中原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
现在的江南地区还没有发展起来,长江市才是整个江东省最为繁华的地方。
从火车站走出去,汤恩国就迫不及待掏出一包牡丹烟,他是专门负责跑供应业务的供销社副站长,手里自然阔绰。
汤恩国的年纪并不大,三十六七岁,宁州人,退伍转业分配到旗山人民公社的供销社工作,浓眉大眼,个头特别高,比赵大军还要高一点,但很瘦。
精瘦精瘦的那种类型,你甚至以为风一吹就能把他吹折了。
汤恩国吹嘘部队之所以让他转业正因为个子太高,蹲在壕沟里都比别人高一个头,不抬头都可能被敌人狙击掉,要不然,凭他的才干早就留在部队当军官了。
这个人能说会道,见过世面,也很能混事。
关于办厂子的事,宋长明和汤恩国吩咐的很仔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汤恩国发现自己又要负责卖煤,又要买设备,怎么都觉得新厂长大概就是自己了,心里不知道有多舒坦。
眼下可正是他高兴的时候呢!
他一抖烟,很熟练的弹出几根递给杨少宗道:“小兄弟来一根?咱们出来办事情就是靠关系,不会抽烟不好办事,要不先学学?”
上火车之前,他就给杨少宗散了一次烟,杨少宗没有要,这一次也依然是摆了摆手。
小妖蛾子!
汤恩国笑呵呵的在心里嘀咕一声,自己将烟点上。
计划外卖煤的最好办法就是住到长江市煤炭工业局的下属招待所,那里都是省里各地来的煤炭倒爷。
定了房间,刚喝了一口热水,汤恩国就和杨少宗问道:“小杨,要不我们现在就找几个倒爷问问,只要是倒爷,一看就知道。”
杨少宗则和汤恩国道:“你带着大军去转转吧,我要去新华书店买一点专业书籍,以后办厂肯定要用到。”
汤恩国琢磨了一下,道:“那行,身上的钱够吗?宋社长给我先支了两百块的业务费,要不先给你三十!”
三十块也够狠了,公社普通劳力一个月的平均收入也就是二十五六元左右。
杨少宗摆了摆手道:“朱科长也给我支了一些业务费,暂时够用!”
“哦,财经科的朱宝宜啊!”
汤恩国呵呵笑着,啥也不说了,他估计自己从社长那里支的业务费未必比杨少宗多。
从煤炭招待所离开后,杨少宗就一个人沿着街道向前走,再向前走两个站就是省委大院,为了告状和旗山的事,他可没有少去省委。
他欺骗了汤恩国,因为他要去的地方并不是省书店总店,而是省委,距离招待所只有三站路,对他一个山里人来说,三站路根本不算路。
他也想单独静一静,一个人步行的时候回想过去。
想一想他的生活。
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他妻子是省机械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两个人是在工作中认识的。思恋纠结在内心深处,回忆中的大多数还是特别的甘甜,像最温润甘醇的蜂蜜一般滋润着他的心田。
走到省委机关那宽阔的大门前,杨少宗很快就想到了更多的人和事。
这个时候,后来的省委书记王中泉还在当省团委书记。
后来影响着整个江东省的那些大人物,现在也没有几个真的发迹了,大多数就是副处级、处级,王中泉算是正厅级,但也只是说的好听,实际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根本没有人会高看一两眼。
这些人后来之所以能起来,除了机遇,更重要的还是本身的能力,做官是要有天赋的,而他们恰恰就具备这种稀有的天赋。
一切归零,重回起点的最大好处并不只是你能利用历史中的事件,你也可以更好的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步骤,并且逐步的实现它们。
省委机关并不是杨少宗真正的目的地,现在去找王中泉、陆家政、贾富雄、萧薇……的时间也太早,杨少宗真正要找的人是潘玉林。
在杨少宗记忆中活跃着数百个人中,这个人是第一个跳入他脑海的,潘玉林是恢复高考后从旗山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省轻工业厅计划管理处做科员,如今已经有了副科级的待遇。
因为工作业务上的关系,加上两人是同乡,都对旗山有着特殊的感情,杨少宗和潘玉林的来往一直很密切,在杨少宗决定对淮西保护势力出手的时候,已经是副省长的潘玉林就是他在省委中的最重要同盟和支持者。
现在想要找到潘玉林还很容易,找到潘玉林正是杨少宗重建关系网的第一步。
杨少宗直接去省轻工业厅通过门卫联系上潘玉林,门卫和机关里面通了电话后,大概过了十多分钟,一个穿着白色的确凉衬衫和黑裤子的青年科员就夹着一份报纸,匆匆忙忙的走了出来。
见到门卫,青年科员问道:“刚才找我的人呢?”
门卫冷漠的指了指杨少宗。
青年科员随即看过来,见杨少宗不过十八九岁的样子,稍稍有点惊讶。
一看这个人的模样,杨少宗就知道他是潘玉林,虽然后来的潘玉林胖了很多,但大体还就是那个人。
他从衬衫口袋里拿出一份公社开具的介绍信给潘玉林,证明自己的身份。
潘玉林看了介绍信还是不太置信的笑道:“公社还真是越来越会使用伢子了啊,你都可以当办事员了吗?”
杨少宗道:“其实暂时还不是,我刚从淮海机专毕业,原先是分配到淮海机械厂,我自己要求回公社。老徐书记就先安排我在财经科帮忙,档案能不能转回公社还是未知数呢。这一次,我是跟着供销社的汤恩国副站长出来采购机械设备回公社办厂。”
“哦!”
说到汤恩国,潘玉林就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旗山人民都知道汤恩国是能吹的典型嘛!
潘玉林笑了笑,又有些不解的和杨少宗问道:“你既然都被分配到机械厂了,怎么又想回公社啊?”
杨少宗简单而坚定的答道:“建设家乡!”
“哦?”
潘玉林有一点疑惑,但也带着一丝莫名的感动和敬意。
一个大专生愿意做出这么勇敢的选择,本身就很不容易,如果是他,他肯定不会这么做的,虽然他爱旗山,可他真不知道旗山公社这个大山窝子的未来在哪里?
他又问道:“那汤副站长呢?”
杨少宗道:“他还在煤炭招待所办事,我是单独出来找您,这是宋书记交代的。”
“哦!”
潘玉林又哦了一声,和杨少宗说道:“正好下班了,难得老家来人,我带你去附近的小饭店吃顿饭吧!”
老家来人办事,好歹也要招待一顿饭,毕竟是同乡嘛。
说是小饭店,还真的就是小饭店,名字更简单——小康饭店,看起来是一家个体户饭店。
潘玉林在这家饭店很熟悉,点了几个菜,带着杨少宗在窗户口坐下来。
他随口和杨少宗问道:“公社情况还好吧?我上次听朋友说,省里有些人对继续保留最后一个公社感到不满,老徐书记压力应该蛮大的吧。”
杨少宗感叹一声道:“书记打算是做最后一搏了,我们正在社里进行责任工分制度改革,还准备买一套冷库设备上马肉联加工厂,看看能否赚到钱。如果有钱了,那一切问题不都是迎刃而解吗?”
潘玉林默默的感叹道:“是啊,老书记在这个时候真是不拼不行,就算他不想向前,别人也不会给他留下后路。咱们旗山的情况比较特别,我倒是挺赞成保留公社体制的,可惜我也就是一个小科员,说话不管用啊。”
杨少宗则道:“公社要买冷库设备的事情,你总能帮上忙吧?”
潘玉林笑道:“这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长江冰箱总厂有一套新冷机是刚从日本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现在报批计划大约要等两个月才能到货。小杨,我虽然恰好在轻工业厅主管着这个事情,可我说话不管用,你回去和老徐书记说清楚,我尽力,但不敢打包票。要是计划上没有批下来,咱们就只能从计划外走,多出一点钱应该还是能买到的!”
说着这话,潘玉林忍不住咂着嘴感叹道:“小杨,你可能不太懂,现在经济改革转轨,计划外的物资价格开始松动了,人家冰箱总厂卖给外面的价格比计划内高许多,肯定是尽力先满足计划外的合同。”
杨少宗没有答话。
这里面的事情,他还是清楚一些的。
从84年莫干山会议后,国内开始逐步实施价格双轨制的改革,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物价脱轨。
由于整体物资供应紧张,计划外物价逐年暴涨,并由此产生了80年代到90年代最有特点的官倒现象,主管计划的各级物资单位就是倒卖物资的大龙头。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国内在1988年尝试进行双轨合并改革,由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