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才子-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节有些惊讶,忙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官员有些不耐烦,喝道:“你还真以为这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说得倒是轻巧,想落户京城就这么跑过来。如果这样,全国百姓都挤进九城,还不乱套了?依照大明律,落籍需要确定的家庭住址,需要里保的保书。你连个住处都没有,落什么籍。”
    吴节皱了一下眉头,报上了自己的住处,又冉里保的保书需要什么格式。
    他不说自己的住处还好,一说,那官员就是一脸的厌恶,喝道:“那地方真是你的?本官好象还还有印象,那地方是北衙的官产吧,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产业?若想落籍京城,得带过户的房契过来。”
    吴节这才有些明白,心中苦笑。
    在现代社会,你要想获得北、上、广这种大都市的户口,首先要有正当职业,还得有一套属于你自己的房子。其中有一套全产权这个硬指标就将不上试图在大都市安家立业的人卡了下来,想不到明朝也是如此。
    的确,正如那官员所说,那套锦衣卫的院子还真不是他的产业,也没办法去找里正和保长写保书。
    如此看来,还真得买一套房子才行。
    反正现在的北京地价好象也不是太高,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京城房地产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扬,也算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有土斯有财,做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吴节也不能面俗,对于买房子一事也是大为心动。反正他现在身上还有不少钱。当初唐家在退彩礼的时候还了他五十两银,后来在唐家诗会朵得头名又赢了一百两。从成都来北京时,林知府又送了他十两。
    一百多两银子,依照购买力相当于后世的好几十万块人民币,应该够了。
    接下来几天,吴节就忙着在城中寻找合适的住所。家里人多了,房子也不能太小。好不容易穿越到明朝,怎么说也不能弄个几十平方的鸽子笼挤,那也太憋屈了。
    接下来几天,吴节就带着蛾子四下寻找合适的院子。
    依他手头的资料来看,明朝的房价并不高。明朝崇祯后起,北京正阳门大街一座有五间房的小四合院也不过三十三两白银。至于地方县份,更是低得离谱,安徽州绣宁县一套五十平方的房子价值六两银子。想来,手头的钱应该够了。
    可一问,才知道自己错的离谱。崇祯末年是什么时代,年年灾害,空前战乱,像房产、土地这种不动产因为流通xìng实在太差,价格低到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如今的明朝正处于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年月,如京城这种一等一繁华所在,物价极高。
    在城里逛了两圈,吴节这才发现京城根本就不是普通人能生活的地方。一双鞋子,价值白银七钱:一件丝绸成衣,十两银子:一石大米,二两:一个普通小丫鬟,三十两。
    至于宽大一些的四合院,开口就是两百两,还不带还价。
    “京城居,大不易。”吴节这才深刻体会到林知府送自己时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
    就这么在城中逛了几日,一无所获。
    还是那个锦衣卫姓关的总旗机灵,知道吴节和万大人关系密切,有意讨好。说吴先生要买房子啊,多大点事,弄那么麻烦。先生所住的这间院子本是北衙办案时抄的罪犯的家产,一直都想变卖成现银,充实到内库。以先生和万大人的交情,何不索xìng买下来,价格好说。
    吴节心中大动,这座院子地方颇大,有住惯了,还真舍不得离开。
    就问价格,关总旗回答说一百三十两。若先生同意,他这就去办相关手续。
    吴节同蛾子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事做得,就付了钱,买了这间院子。
    然后带着房契和里保的保书,去顺天府顺利地落了籍。
    一切弄妥,将近十天过去了。
    买了房子,又要养活家中这么多人,吴节手头突然紧张起来。直到这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手中只剩不到十两银子,这才苦恼起来。
    为了贴补家用,连老三这段日子天天跑码头去扛货做脚夫。可他那点工钱根本抵不了什么事。
    看样子,得找个养家糊口的差使了。
    按照后世的架空历史小说来说,主人公一旦穿越到古代,以现代人超越古人几百年的知识体系,随便弄一个项目出来,就能摇身一变,富可敌国。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落绸缎,娶他十七八房小妾。
    吃门买豆浆,喝一碗倒一碗。没事就上街去扶过马路的老太太,还专门挑姓徐的扶。
    我吴节好歹也是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手中又有海量的资料,想挣钱还不容易?
    刚开始的时候,他准备弄个科技含量低一点的东西出来。在梦中穿越回现代社会的时候,也狠啃了几本穿越历史小说,准备照猫画虎。
    看了几十本小说,吴节选择定了蜂窝煤这个项目,可到市场上一考察,才发现这事根本就行不通。蜂窝煤这东西虽然方便,也节约煤炭,但北京人用煤炭也只限于冬季,而且更喜欢木炭。平日做饭都还是习惯用柴,说是用木柴做出来的饭菜味道要好得多。再说,碍炭也是需要huā钱的,想比之下,柴禾还便宜些。
    后来,吴节有考虑过穿越神器玻璃。可很快就被他自己给否定了,首先是没本钱。不管是租场地、雇佣工人,还是购买原材料,都需要一矢笔投入。更别说烧玻璃所需的化学〖药〗品什么的,都需要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支持。
    只要有一次失败,就足够让自己负债累累。这个项目,也只能等以后有实力,有兴趣的时候再作。
    接下来,吴节还想过做香水、搞彩票什么的,最后都一一被他自己否定了。
    一个文科生,很多东西并不是知道原理就能轻易做出来的。虽然有这领先这个时代几百年的见识,可还是得受到自身条件和这个时代的制约。
    这也是一件让人很无奈的事情。
    还是现实一些的好。
    如果他现在还在四川,又得了秀才功名,可以利用自己这个能够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身份,让商人和农民依附到自己身上,不说发财,光是提成,就足够让一家人吃饱饭。
    可这里是北京,秀才、举人多如过江之聊。
    别说城周围都是皇庄、皇田,城中那写大商贾们,谁没有后台,又怎么会来依附吴节这个小秀才?
    眼前或许只有一条路可走,找万文明想个办法,给自己谋个什么差使。京城这么多机关衙门,如果能够进去做个小吏什么的,也不错啊。
    但吴节还是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和万文明关系特殊。在万大人心目中地位甚高,自然不肯让他看到自己潦倒落魄。
    看了几天穿越小说,又在院子里呆得闷了,吴节索xìng走出门去,看能不能找到灵感。好歹也得熬到明年会试。!。

第九十九章 求学(一)
    北京城东乃是南采集散地,最是繁华,京城各大世家,各有商会在此地都有产业。
    到处都是人,店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
    看这这里的热闹,吴节心中叹息,早知道当年读个商科多好。可转念一想,明朝商人地位低贱,读书仕进才是正途。就拿那万文明来说吧,堂堂锦衣卫佥事,穷得厉害,可谁敢轻看于他?
    有人的地方才有财,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谈财。
    吴节在街上转了几圈,不觉朝北走了好几里地,就走到禄米仓一带。这一片再往北就是朝中公卿贵人的宅地,远远望去,巍峨一片,栋起凌云,这才是真正的京城气象。
    正看得入神,旁边的茶铺中就传来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钟兄,你说,陆公究竟有多少家产?尝听人说,锦衣卫陆指挥乃是当当今天下最大富豪。每餐用度,值一百两银子。”
    说话的这人中气不足,显然是身体孱弱之人。
    “赵兄,这怎么可能。细米不过二两一石,猪肉每斤不过二十文。
    一百两银子得买多少米肉?“姓钟的那人显然是不信。
    “你懂什么,就知道米啊肉啊,人家陆公什么身份,怎么可能受用寻常吃食。他是南方人,嗜好水产,尤其是那洞庭湖所产的三斤以上的大鲤鱼,更是须臾离不了的。可鲤鱼这种东西一离了水就死,从湖北千里迢迢送鱼来京城,还都不都臭掉了。为了保新鲜,就要将鲤鱼放裹进猪油里,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一大桶猪油放一条鱼,到地头之后,鱼还是新鲜的。但那桶猪油却要倒掉。一天一桶陆府后面水渠里,猪油都淌成一条河了。”
    “啊!”茶铺里一阵惊叫“酒池肉林也不过如此。”
    吴节心中好笑,以讹传讹就是如此,也只能骗骗没见过世面的普通人。不过陆炳的富贵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听闲人提起陆炳,他心中一动。唐小姐母女二人如今正托庇于陆家,内心中,他对陆家的消息还是很关心的。就停下了脚步,径直走进茶馆,叫了一杯清茶,坐在一边。
    茶铺子里的客人都抬起头看着北面,显然是被那姓赵之人一席话震住了。
    姓钟的那人瘦得厉害一脸的苦相,叹息一声:“这种日子,就算是过一日也值了。就算过不了,去看看也是好的。”
    “去看看,你不过是一个泼皮无赖,那地方也是你能去的。”赵姓那人扑哧一声笑起来,调笑道:“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钟兄你听说没有。陆家的族学最近正在招生说是只要有秀才以上的功名无论姓不姓陆,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被陆家看中,就能够进去读书,每月有五两银子的月份钱可拿。”
    “啊不可能吧,只要进去每月就有五两,这陆家是不是傻了。
    据我所知一半大户人家的直系子弟每月也不过几两银的零huā。别人去sī塾读书,要交学费。这陆家倒好,反倒贴拿钱给学生。”
    “这你就不知道了。”姓赵的人有意显摆自己的见多识广,得意地说:“我有一表兄如今正在陆府当做事,里面的情形,我清楚得很。
    陆公富甲天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本来,陆家在湖北钟祥老家自有族学。可今年春季以来陆公就病了。他又是一把年纪,这一病就病了大半年,估计是熬不过去了。自知也挨不了多久,又思念家中子别,就让老家的子弟都搬北京来,也好在去世时,有百子千别送终,这才能够瞑目。哎,纵有千年富贵,大限一到,谁也躲不过。”
    众人也都是一阵鼻嘘。
    姓赵那人又接着道:“陆家虽然富贵,子嗣却不繁盛。陆公以前本是陆家独子,到他这一代,也只生了两个儿子。
    大爷陆绎官居锦衣卫南镇抚司千户,陆公沉疴不起之后,府中一应事务都由大爷掌管。可惜陆大爷一直没有儿子:二爷陆炜为太常寺少卿,是个很随和的人,也不怎么管事,育有两子一女,陆轩、陆畅、
    陆爽。
    其中老大陆轩才华出众,读书还成,已经得了秀才功名,将来肯定会有一番成就。只可惜他是庶出,继承不了陆公的爵位和家业。
    老二陆畅是嫡别,也是陆家未来的希望。就是实在是太顽劣了,是有名的呆霸王。以前在湖北的时候就很惹了些祸事。
    老三陆爽,嫡出女,年方十六,尚未许亲。”
    赵姓那人拉拉杂杂说了一通,旁边就有人听得不耐烦,喊道:“赵兄,你说这些同陆家倒贴钱招生又有什么关系?”
    “你懂个屁,这其中关系大了。”赵姓那人得意洋洋地说:“嫡、庶有别。这陆家,将来还是要交给陆畅手头的。可惜陆畅烂泥扶不上墙,当年在湖北就是有名的草包一个,若不从现在开始管束,将来可如何得了。这次陆家第三代子弟尽数迁移到京城,族学自然是要办的,以陆家的权势,什么样的名师请不来。但陆畅却是放野了的人,
    当年在湖北之所以弄成那样,还不是因为裹着湖北富贵人家纨绔子弟一道玩乐所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将陆二少爷都给教坏了。
    有鉴于此,陆家两房老爷都觉得这回在京城办族学,除了本族子弟外,还得招收一批有功名在身的正直君子充实其中,潜移默化,看能不能把陆家这个嫡别引到正道上去。就算贴补些钱进去,对他们来说也是九牛一毛。”
    众人都是恍然大悟,连吴节也听得暗叫有趣。后世有一种说法:环境造就人,再优秀的学生,如果上的是校风不正的学校,也会很容易就被带坏了。反之,就算天委再差,进了名校,感受到那种浓重的学习气氛,将来的成绩也差不了。没办法,大家都在学习,你就算想找人玩耍,也找不着。
    看来,陆家还是有明白人的。!。

第一百章 求学(二)大章节求票;什么票都可以。
    没地方读名校,我就自只制造一个名校出来。
    名师加上优秀的生源,再以海量的金钱捕助,就为了让自家的嫡长别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朝第一权贵陆炳的手笔还真是惊人。
    吴节既佩服又感慨,即便在现代社会,〖中〗国人对后代的教育重视程度也是全世界出了名的。
    不过,转念一想,吴节却发觉这不过是陆炳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就没有实施的可能。
    名师,什么是名师,以陆家的身份,至少也得请张居正这一级别的吧。可真有这样学术水准之人,谁不是进士出身,前程远大”怎肯去他家任教?一般来说,民间sī塾老师大多是秀才,富贵人家能出高薪请个举人就算不错的了。
    至于学生,陆家又要求有秀才以上的功名才能入学。读书是一件大费钱财的事,功利xìng极强的事情,都奔入仕做官,出人头地去,要供养一个读书人,通常到要举全家族之力。
    真能考上秀才的,在古代社会都是人尖子,也多是殷实人家子弟,必然被整个家族细心呵护,不缺钱也不缺少良师。
    等到中了举人,大多要准备去考进士,实在考不中的,也都准备去补个职,做官去了,谁还有心思读书?
    陆家每月五两银子的供给,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师资力量,对有功名的读书人确实没什么吸引力。
    当然,也有寒门士子为了吃饭问题投考的,或者有心依附陆家的权势,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