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漫谈】人,尤其是领导人,重要的是要亲历苦难。〃历尽苦难方能成器。〃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尤其是年轻人,应将此句作为座右铭。只有吃得苦中苦,才可以磨炼他们的匠人品格和见识,才能锻炼他们的人格和见识,才能锻炼和培养他们具有正确判断现实、富有远见的眼力。正因为如此,才大器晚成。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团体,只有在真正经历苦难磨炼的人中才能找出“大器晚成”的舵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周恩来曾说:“逆境是良师。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的人不益于增长才干。”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为,人们从教训中能比从成功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意译
上士听了〃道〃理,努力遵行;
中士听了〃道〃理,半信半疑;
下士听了〃道〃理,大肆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为〃道〃了。
所以古语曾经说过:
理解了〃道〃却似昏昧,循〃道〃前进却似缩退,行〃道〃平易却似崎岖。
高尚之德,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故而若似空谷:
广大之德,是广慈博爱、不偏一物,故而若似不足;
循道建德,是冲气成和、润物无声,故而状若似偷;
质真之德,是随物应物、大直若屈,故而若似渝变。
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
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似没有棱角;
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博发,故而积久乃成;
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
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
道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而隐幽无名。然而唯独道,才善于施借资材恩惠于万物,并善于成全万物。
原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注释】建:建立,建树。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拔除、毁废。抱:抱持,保守。脱:脱离、丢弃。祭祀:怀念、祭奠。辍:停止,断绝。
善于建树者,其所建树不会被拔除毁废,人亡政息;善于抱持者,其所抱持不会遭朝秦暮楚,脱离丢弃。子孙秉承此道能使之身安事遂,故而可保祭祀世代不绝。王弼说:〃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子孙传其道以祭祀,则不辍也。〃
【漫谈】老子著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只是说明万物是由道而生,更是要人们认识并把握道,以道的法则、方式来对待事物,处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自身实践及社会实践只有尊重、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抱道怀德,方能使事遂身安。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注释】修:修德,修身。余:富裕。丰:广大、丰满。普:周普,普遍。
老子哲学思想是以人学为目的和归宿。他根据宇宙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而人生法则又贯穿着社会法则,他明确指出了人们修身、处事、治国应当遵循的具体事项。
西洋大作家赛罗曾说:〃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如没有你,人生又值什么?〃所以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他的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他的德可谓有余;贯彻于全乡,他的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他的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可谓普遍。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注释】观:观察。
人们往往以为道很神秘,其实道是很平易的东西,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人都具有共性。我们可以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以我身之欲如此,观于他人,亦知其欲如此。以我家之欲如此,而知他家亦欲如此。推而至于乡、邦,莫不皆然。乃至于今日之天下,与异日之天下,莫不皆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个人的体验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就可推就能同宇宙的本体有所通契、契合、感通。人的精神就会得到提升。导出社会的〃自然〃状态。
【漫谈】哲学所研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具体科学所研究的特殊规律之中,因而要发现一般规律就要研究特殊规律。哲学家洛克说:“凡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殊相,然而我们却能构成适用于许多殊相的一般观念,一般观念的一般性完全在于它能适用于、或可能适用于种种特殊事物;这种观念全是〃事物按自然方式作用于心灵上的产物〃。谈到关于实体的这种复合观念,〃我们关于实体的一切复合观念必定是(而且只能是)由已发现共存于自然界中的那种单纯观念所组成的。我们除了(1)凭直觉,(2)凭理性,考察两个观念相符或不符,(3)凭感觉作用,感知个别事物的存在,〃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知识。
【漫谈】自然是唯一的实在。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物质生生不息的产物,万物都是依照自然律生成演化,其中包括各种生物物种和人类本身。心和灵魂并不是明确的精神成份,也不过是物质躯体的产物。现代社会生物学家也指出:〃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单一的物种,而不是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基因通过这一体系在每一代人中流动、混合。由于这种流动,人类世世代代都分享有一种共同的天性。〃〃人类行为最为突出的特征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的,考虑到影响人类行为的遗传变化的性质和大小,人类还是一种普通动物。如果这种比较是正确的话,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就不再是教条,而成为了可以检验的假说。〃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然:这个样子。以此:用这个办法。
理有大致,道有常规。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浑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认识到现象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的东西。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的〃人道〃、〃地道〃体验出来。
荀子《百相篇》中说:〃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漫谈】现代科学家也是用类似的归纳方法,他们显然不仅对个别事实感兴趣,而且更对自然规律的普遍概括感兴趣,这种概括来自对搜集到的众多个别事实进行的抽象。科学的理论化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下级的归纳归拢成少数很概括的归纳。科学上对于普遍性的推理,基本是依靠归纳法原则的。它的普遍性之所以为人所信,是因为人们已经发现了有关它们的真实性的无数事例,而没有发现过它们虚妄性的例子。
理论则是更具普遍性的假说,某种理论可能不能被直接验证,但是可以用来指导或协调某种规划。如果一个假说成功地通过了我们对它的验证,我们大概会倾向于认为它是可以成立的科学自然律。所以,哲学和其它各门知识一样,必须以经验为出发点。但是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又与其他各门知识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哲学的发展使它最终达到超越经验的〃某物〃。
哲学家培根认为,我们的认识,应该是由经验认识到的真理和由逻辑认识到的真理混合而成。我们整理科学必须依据所观察到的资料,但是,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只是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只是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老子就是如同蜜蜂,既采集又整理,将经验知识经逻辑思考系统整理而为〃道〃,从而知晓了天下之然。
意译
善于建树者,其所建树不会被拔除毁废人亡政息;善于抱持者,其所抱持不会遭朝秦暮楚脱离丢弃。子孙秉承此道,能使之身安事遂,故而可保祭祀世代不绝。
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他的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他的德可谓有余;贯彻于全乡,他的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他的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可谓普遍。
所以,要以体察自身来理解他人,以体察自家来理解他家,以体察自乡来理解他乡,以体察己邦来理解他邦,以体察天下的事物来理解天下的道理。
我是如何知晓天下道理的呢?用的就是这办法。
原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注释】道者,万物之奥: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奥妙之所在。奥:奥妙、主宰。善人之宝:善人所持之宝,意谓〃道〃是善人所遵循的方法、原理。宝:法宝、珍宝。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人赖此也可得以安保。
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面对社会万物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的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是事物的总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总法则的规矩,事物顺道则生成,逆道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循道而为。善人因与这客观法则能合其德,有求可得,故可谓是善人之宝;不善人明道后改过迁善,不敢再胡作妄为,以致也能得以安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注释】市:买,取。加:见重,增益。
美好的言谈可以获得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人群中有那些行为不端的,是因贪欲和恶习蒙蔽了天性良知,哪能就此就抛弃他呢?而应该加以感化。孔子说:〃有教无类〃〃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也,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漫谈】在哲学家斯宾诺莎看来,一切罪恶皆起因于无知;他会〃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他会教育你避开罪恶本源………眼界狭隘,他会劝你即使遇到顶大的不幸,也要避免把自己关闭在个人悲伤的天地里;他会要你把罪恶和它的原因关联起来、当作整个自然大法的一部分来看,借以理解这罪恶。他相信〃憎〃能够被〃爱〃感化,他说:〃憎受到憎回报则增强,但反之能够被爱打消。为爱所彻底战胜的憎,将转化成爱;这种爱于是比先前假使没有憎还大。〃 罗素说:“我但愿真能够相信这说法,不过,此人必须是在不肯以憎恨相报的那人掌握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因未受惩罚而感到的惊讶可能还有劝善规过的效力。否则,只要恶人还有势力,你对他尽情表白不恨他也无大用,因为他会把你的善意归因为软弱或不良动机上。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注释】天子:上天的儿子。旧社会的统治者,称自己为上天的儿子,以示其政权乃是天命所授,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上天的旨意。置:设置。三公:周朝时设置的三个辅佐国君的官员,即太师、太傅、太保。拱璧以先驷马:古代奉献的礼仪,拱壁在先,驷马在后。进:古时地们低者向地位高者献奉东西叫〃进〃。坐进:古时三公坐以论道,故谓坐进。
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纵然有拱抱的宝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还不如献奉此道为好。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贵:尊贵。免:免除,免遭。
万物得其本者生,万事得其道者成。道者,顺吉逆凶。自古以来为什么都尊贵此道呢?不就是因为有所求可获得,有罪恶过失可免除吗?所以受到天下人的尊贵。
意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为善人之珍宝,不善人也能赖以得保。
美好的言谈可以获得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人群中有那品行有差的,哪能因此就抛弃他呢?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纵然有拱抱的宝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还不如献奉此道为好。
自古以来为什么都尊贵此道呢?不就是因为有所求可获得,有罪恶过失可免除吗?所以受到天下人的尊贵。
原二十章 唯之与阿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风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注释】唯:恭敬的应诺声。阿:怠慢无礼的应答声。相去几何:相差能有多少?意谓相差不多。相去若何:相差又是多少?意谓相差甚远。
〃唯〃和〃阿〃,只因语气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能有多少?但若具此而判别为善恶的词义,又相差多少?唯、阿皆是源于心而流露于外者,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如果心正则无慢恶的情绪或语气流露于外,然而若只注重于对外表形式进行虚饰伪文,而不从正心诚意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