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田汉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系列)-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役
    作曲家的中坚洗星海兄也在由北欧归国的旅途中作了不归之客。
    当然新音乐是群众的音乐,它的发展原不建立在个别优秀作曲家身上。但真正群众的音乐家,具备优秀天才和技术而又为群众拥护的作曲家,在今天中国的新音乐界是多么可贵啊!倘使“干部决定一切”,而这些经过磨炼的干部是多难得啊!
    我曾经参加过好些这样的追悼会,我不止一次地用眼泪浇奠这些离我们太早的死者。我想,有什么办法留留他们呢?苦难的中国还需要他们,因为他们的声音代表着人民的声音啊。但他们留不住了。也不能再听见他们的新的歌声了。
    新的歌声是这样的沉寂。如象剧坛演着旧的剧本一样,歌坛也唱着旧的歌曲。
    我们没有新歌手了吗?没有人肯代表人民的声音了吗?人民没有声音了吗?
    在许多崇高的先驱者的感召下,在新音乐的优良的传统下,在祖国现实的神圣要求下,多数新的民族歌手、民主歌手在不断的养成,而且已经在出现了。日益觉醒的中国人民重新要求伟大的歌手,要求代表他们的呻吟、讽刺和怒吼的歌手,要求为和平、民主、团结建设的歌手。这要求是会被新音乐愉快答复的,先驱者的灵魂不会在这些新歌手中复活的、扩大的。
    我们将发见无数无数的新的聂耳!新的黄自,新的张曙、任光,新的洗星海!
    从桂林认识聂耳的三兄叙伦先生起,使我更多的知道聂耳的家庭。及至到了昆明,又曾拜见聂耳的老母、大兄,并曾和叙伦兄一家,由运粮河乘船过大观楼,泛昆明湖,登西山,扫聂耳的墓。我也曾从他的墓上,望从我头上过去、冉冉向巫家坝降落的美国战斗机,望湖上往来翱翔的鸥鸟,望百里荡漾的波和草,和隐约在碧波尽处的大昆明的城郭楼台。当时我想,纵然是“硬骨也成灰”吧,聂耳总算能归骨故乡,而且安眠在这样的山水胜处,算不错的了。比起来,张曙父女的忠骨一度由三厅同志把它葬在桂林将军桥冰水塘畔,郭沫若先生还给他立了墓碑,后来却给电工厂的老爷们抛在另一荒山的丛冢间,连郭先生题的碑也敲成了两橛,半橛插在棺边,剩了“曙之墓”三字。凭着这,我们才辨识了遗骨的所在。朋友们正预备给他改葬,恰逢湘桂战起,兵火仓皇中遂无暇及此。于今不知怎样了。再比起来,任光兄殉难江南战地,甚至不知埋骨何处,……想到这些,我不觉潸然泪下。
    倘使不打仗了,和平了,民主了,我想无论如何要去收拾和找寻这些战友们的骨头。
    中国音乐家太可怜了。
    真不应该这样惨。
    恕我写不下去了。
                           
 (原载 1946 年 7 月 17 日上海《文汇报》)
                                

   《南国》月刊——杂志回顾

     若不是编者几次嘱托,我很难有机会再想到《南国》月刊时代的事。即便是被逼着“回顾”一下吧。由于我非常健忘,而刻下我也多忙,这答案必定是不完全的。当日的辛酸,事后想起来每每成为愉快,但我甚至也无缘充分地享受这种愉快。
    说到辛酸,老实说,最尖锐的还是再前一个时期。当我们的艺术运动还不曾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因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时候;当我们的电影拍到一大半,没有底片和资金,无法拍下去的时候;当我们学生时常开不出伙食,演剧募款,观众比演员少的时候,我们是辛酸的。及至后来,运动渐渐开展,我们的戏有了更多的观众,书店老板看到我们必定也可能有更多的读者,因此当时现代书局的洪雪帆先生便跟我们订合同。除《南国》月刊之外,同时又办一个《南国周刊》,我们的笔应接不暇,这时已经不算太辛酸了。
    搞刊物的兴趣我是发生得颇早的。最初自然是《少年中国》月刊和《创造月刊》,但都是我参加团体的机关刊物,自己不曾直接负过编辑责任。直到我和亡妻漱瑜创刊了一种名为《南国》的小型周报,这才感到自编刊物的兴奋。那是启智书局张先生(他的名字我一时记不上来了)替我们印刷的,编排、校对都是我自己经手,用道林纸精印,第一次介绍了 Beardsley①的《沙乐美》插画等。漱瑜写的几篇散文诗似的东西很引起了朋友们的欣赏。日本恶魔派作家谷崎润一郎来上海,这上面也有反映,仿佛译登过他一篇《上海郊游记》。
     《南国》月刊的出现在一九二五大革命后的第二三年。那时上海社会科学的研究热和新戏剧、新文艺运动的急激展开是蔚为壮观的。小布尔乔出身的作家们,有的从民族任务颠落,露出本来面目。而大部正义感较强的,从徨到呐喊,进行向新阶级的转变。《南国》月刊的创刊似乎在我由广州怅然归沪,找俞珊来代替唐叔明在上海、南京上演《沙乐美》各剧以后。因此我记得创刊号上载有我们在黄花岗拍的照片,还有俞珊女士扮的沙乐美抱着一颗约翰的头,而扮约翰的便是陈凝秋,即今日在陕北做参议员的“塞克”。
    那时,大家对戏剧理论及其史的考察,都有一种雄图。洪深先生写的戏剧论文、记得从宇宙的构成,各行星的距离关系等等写起。照那个来势,《南国》月刊纵会一直出到今天,洪深先生的论文许还写不到地球上的戏剧问题。黄素先生的中国戏剧史也是如此,譬如长江大河,他只做了一点点探本追源的工作。不过他分论旧戏的生旦净丑一文就在今天也还是非常优秀的论文。我在这月刊上也发表过《黄花岗》史剧的第一、二幕。至今将近二十年了,这史剧也还是“未完成的杰作”。
     此外,我们也介绍了安娥(当时名苏尼亚)的《莫斯科》,康白珊的《狱中记》还有和一位曾做舞女后来抗战中做游击队员的黄小姐的通讯。这在当时的读者中颇引起了一些有趣的反应。
    然而时局变了,一切更紧张,更残酷了,不容许我们长久低徊在革命的罗曼谛克气氛中。整个南国社的同志们开始一种转变。从最初纯感情的结合走向更目的意识的结合,和当时整个进步文化运动合流。我在《南国》月刊上便来了一篇《我们的自己批判》,写得很长,把南国社发展到当时的道路做了一个分析。文章扯得太宽,我想是不怎么好的,但颇有热情,也保存了一点材料。现代书局推波助澜,又替我们来了一个动人的封面,镰刀、斧头都上去了。不用说《南国》月刊就那么被禁了,南国社的戏剧运动也转入另一时期我的藏书和当时保存的刊物都因历次的事变或被没收,或被烧掠,或被我丢弃了。我身边差不多一本旧日的东西也没有。前年湘桂大撤退的时候,我由独山到都匀。在那么一个荒僻乱离的山城的地摊上意外地发现了几册南国》月刊。有的经过雨水,俞珊女士抱着约翰头的那页插图给胶住了,凭怎样细心慎重地撕也撕不开,但我当作宝贝似的都给买回来了。接着桂柳沦陷,南丹失守,我那时又回了独山,四维剧校从都匀仓皇退到贵阳,什么贵重的东西也丢了,那几本破烂的《南国》月刊自然不会被他们重视,和我寄存在他们那儿的其他书籍、衣履一道被委诸道路,垫了马足车轮了。
    虽然编得不好,这刊物也毕竟耗过我们一些精力,起过一些社会影响。什么时候很想再搜罗到一整套,抱抱这失去了很久的孩子。

     ①勃兹里(1872—1898),英国画家。                       

(原载 1946 年 10 月《读书与出版》第 6 期)
                          

   《风雨五四》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所给予的影响是无比强大的。虽五四健将们在这几十年间升沉不一,有的继续为人民战斗,有的为民主自由流了最后一滴血,有的却背叛了人民做了过河卒子之类,但运动的主潮还是如长江大河愈益壮阔,没有谁能阻挡。
     你能说反帝没有结果吗?日本帝国主义和他的德、意伙伴们已经被打倒了。今日扶植日、德帝国再起,威胁人类安宁存在的,他们的运命不也注定了吗?
     你又能说反封建没有成绩?五四当时只知道逃出封建家庭或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于今晓得从更根本更致死命的问题——土地改革着手了。
     五四运动当然不只是文艺运动,而在文艺方面,这几十年来划的痕迹,即使不应该轻易满足,但也是值得自慰的。在这么些年来,因为中国老在侵略者压迫的铁蹄下呻吟,中国文艺工作者大体能通过文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服务。虽则有的人就在对日抗战中也主张写与抗战无关的东西,如同在今日民主世纪主张写与人民无关的东西一样。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的面目也容易被人民看得很清楚,他们的作品的真正评价也不必待五百年后。
    诗歌、小说的写法进步了,视野扩大了,主题也更积极了。戏剧也是如此。
    有几种现象是值得一提的:
    一、五四运动当时主要的介绍外国戏剧作家的作品及其精神,对于技术注意较少。直到这几年,舞台艺术、表演技术方面的介绍和研究才渐渐多起来了。比起以前所谓爱美剧时代自不可同日而语。但毛病也正在此处,有些人对技术似乎有了过高的自信,再加客观环境的困难。商业主义的诱惑,渐渐有了“技术至上”的偏向。初期那种为大众剧运不顾一切的精神是不易看到了。
     二、五四当时的剧运主要是企图以新的资产阶级的戏剧来打倒旧的封建戏剧。因此话剧与旧戏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及至抗战军兴,我们得向一切文艺、一切戏剧作民族的动员。这样,话剧与平剧以及一切地方戏、杂剧形成了广大的团结。在上海、在武汉、在桂林、在重庆,各剧种间的兄弟关系曾发展到使人感动的高度,从艺术上的相互观摩,到生活上的相互帮助。
     倘使在胜利之后这种关系能继续发展,并能争取到戏剧改进的优越条件,中国戏剧是预约着无限光辉的。而没想到胜利的一面反而到来新戏剧的空前凋落和退步。
    三、戏剧界初期在抗战大纛下的团结,虽然使人发思古之幽情,但十年来的痛苦经验,也告诉我们,没有批评的统一战线是何等的脆弱不可靠。且不说话剧与其他剧种之间了,就话剧本身说,他的团结在抗战末期已开始显著的分裂。随着抗战形势的复杂化,作家与剧人对现实改造的态度自有不同,而这自然会反映到舞台上的创作生活。
    在民主运动的今天,我们依旧迫切要求一切戏剧工作者的团结,但也多么需要严格的批评。
     四、无原则的统一战线的时代过去了,今天应该有一个伟大的朗爽的批评时代。
    无论是戏剧、电影以及任何剧种,在抗战中都曾演出充满生命力的幼芽,但因没有正确有力的批评,使他们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凌,也因同一原因,卑贱的莠草会应运丛生,夺去它的养分。看看平剧改革的困难吧。看看刚刚改革得有点样子的越剧也走着歧途吧。看看在消沉中挣扎的话剧东倒西歪的步调吧。看看秋季以来刚有些新气象的电影界又充满了神怪、恐怖、色情的乌烟瘴气吧。我们必须有更公正坚实的批评,才能帮助大家突破这些困难颠沛。
   五四运动没有使我们失望。那一运动对我们的正确号召依旧要求我们用血用汗去辛苦实践。五四勇土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精神已经照耀我们文艺运动的每一角落,预约着不容阻隔、不容攘夺的胜利。
  (选自 1948 年 5 月 4 日出版版《五四谈文艺》,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编
                                                                         印)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り犠牲み鍅遥А空怼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