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子赐读-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十亩地,按常规的操作来种的话用不了两个人,但张静的情况比较特殊,最后文十一给他配了五个人,应该怎么都够了。
大刘在送种子过来之前就跟张静充分的打了招呼,他那些种子,因为现在地方足够,所以还会搭配他们那个时代的农药。
“就是浸种的过程麻烦些,然后种下去之前还得先育一下苗。等真种下去了,除了赶赶家雀儿就不用管了。”大刘这么交代。
张静虽然自己没种过地,但毕竟是这个时代的人,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听大刘这么交代,分外惊奇:“不用管?”
“对,种下去就等它长了,什么都不用管!”大刘十分确定。
以前的种植是需要人看顾的,每个成长阶段人的劳动介入都必不可少,否则必然无法确保收益。但大刘的年代,集约化集成化早就已经是所有社会性生产事务的基础,种植也是同样。
农业种植科给张静安排的这些种子,都是他们科室里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在大刘这个年代,种植技术也已经厂房化了,只细分了几个重点阶段,至于每个阶段内部的细节操作,都已经被简化到了极致。
张静一句不用管,勾出大刘许多的解释,听的他有些迷糊:“浸种与育苗,也只要与它地方就行?”
“不仅是这样哎傻弟弟,这些种子,等出了苗,往地里种的时候也不用跟你们那儿种粮食似的每棵苗之间都要留那么一大截,差不多密度在每平方米一百棵左右就行。”
平方米这些后世的度量单位张静从小跟着大刘也学了一些,不至于把他难倒。但听说一平方的地块就种一百棵秧苗,他直接就目瞪口呆了。
倒不是说认为大刘这说的太不可思议。
对于他刘大哥,因为一开始就是在十分奇特的情况下两人才遇到的,“超常”这个概念从来就不算什么。
并且他也知道在他刘大哥那个年代,科技十分发达,很多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那会儿都已经是家常便饭,所以一小块地能种许多的秧苗什么的,并不会让他太吃惊。
他呆愣的原因是,回头要怎么跟他那些帮手们解释。他要跟人说这样种植,估计所有人都会把他当成不懂装懂浪费银钱的败家少爷了!被人误解还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估计没人会听啊!
大刘看张静没反应了,又喊了他几声,张静才猛的回神。把自己想到的问题跟大刘一说,大刘也是一愣:“哎?还会有人因为种地方法简单反而不乐意的?”
大刘这是想的太简单了。
在他的年代,虽然粮食的味道有所下降,但量还是很充足的。所以就算他从小并不是出生在富裕家庭,但也从来没有为三餐烦恼过。
而在张静的年代,农民就是靠天吃饭,粮食于他们,就是活命的根本。随便浪费粮食是要遭天谴的,那么把那么多种子就这么乱种,自然也是不可接受的。
张静提了出来,大刘才意识到这里头有一点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问题,不过他没纠结多久就想出了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这样,本来这些种子我们也希望你能帮我们分开种,一半就是按照我们给你的方法来种,另一半则是按照你们本身的种植方法来种。那,如果有人觉得我们的方法不合适,你就告诉他这是新的试验方法。我可以说服我们科研组长再同时试试给你传一点黄金什么的过去,要是有人死活不同意,就用钱砸到他同意呗。”
无论什么时代,只要人类还有经济活动,钱就总是能管用的。
张静本来想的是,万一实在有人说服不了,那就干脆给他付一点工钱然后让人开路。大刘这个提议倒是让他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儿:
“刘大哥,你这些种子,可有甚特殊之处?”
要是有的话,那工钱就不能少给了,因为得买人一个保密。
文家庄毕竟风头在这里,有什么动静,估计这周围的人都盯着。万一要是他这五十亩的试验田里冒出来了跟冬瓜一样大的地瓜什么的,总得有个说法才好。而如果不想费神去解释,那么从源头上堵住所有知情人的嘴就是最方便的办法了。





第129章 第 121 章
张静这么一问,大刘毕竟不是笨蛋,立刻也就理解了他的顾虑:
“啊这个不用担心,这些种子在我们那儿都是已经种过的,除了味道不怎么好之外,其它的没什么问题,而且产量还比较高。咱们头儿说了,如果在你们这儿种出来的味道能有所改善的话,就送给你们留种都成。我们只要最后的成品,每个品种有一份够拿回去分析的就成。”
大刘的性格,张静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刘大哥虽然很多时候确实挺可靠,可不靠谱起来那也是无敌的二。所以这会儿虽然听他说的明确,有鉴于张静还是无法抹消自己心头那种莫名担心的预感,于是又追问了一遍:“真的吗?”
果不其然,这个追问立刻就让大刘不确定起来:“应该……是的……吧……”
虽然说这些种子的本源都是他那里种了许多年的了,但这次的多少还是有一些新技术的基因改良。在他们的实验室环境里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张静这儿可是纯天然无污染完全手工种植,万一这些种子感觉外界环境太好于是爆发小宇宙了什么的,大刘突然觉得十分不能确定了:
“算了,我还是再去问问咱们教授吧。那啥,弟啊,你可以先给那些地周围拉布帘嘛,不给别人随便看。”
五十亩地面积就不小了,就算全部用围栏围起来那也是个挺够呛的工程,何况还要拉布帘儿。张静在脑子里估摸了一下,一大片一起拉是不可能的,只能一亩一亩的围,就算都用的最不值钱的破麻布袋片儿,这笔开销都很不小了。
“我回头再合计下吧……”
年后文瑞让小蚬子送过来特意给他的私房钱多少还有一点,那就先垫着,这笔开支就可以不用动到庄子上的公帐里。回头等地里有出产了,多少应该能抵上一部分。
这么想着,张静也没跟大刘多解释,两人说定了时间,张静又跑去地头看了下。根据大刘的说法这就是确定目标地址,确定完了,就等时间到,大刘那边能把东西给送过来了。
大刘那头实验室里是个怎样的兵荒马乱群情激昂张静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一来一回就又是七八天的功夫,他老师的大部队这就差不多该到了。
按预定计划,钱夫子他们的大队人马会在路上走一个月左右,也就是三月底到文家庄。
因为根据大小仇天师的推算,四月初八下葬应该是最好。那么三月底到达,稍微休息一下,把一些乱七八糟要提前准备的事情再弄一弄,时间上也就差不多正好。
张静是差不多三月中就回到文家庄的,这之后请小仇天师,再加上大刘的事儿,来来回回的也就月底了。
好在钱夫子的事情算是一桩大事,反而需要张静插手的就不多了。文十一和文十六俩人在庄上,那效率真不是盖得,基本上事情都不用张静去考虑,就已经都准备好了。
特别是小仇天师到了之后,有了专业的指导人员,文十一他们的工作就更有目的性,效率也更高。
虽然说钱夫子是张静的老师,他也很积极的想要过问事情的各个准备阶段,但无奈文十一他们实在是太能干了,最后导致张静仍然基本上就是甩手掌柜的状态,十分逍遥。
于是张静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专心准备大刘这头的事情。
指派给他的五个壮劳力都是青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年战乱的时候他们都是才三四岁大,没有跟着大人逃难,对于外头的了解不多,心底都十分的实诚。
一听张静的要求,又知道除了文家庄之前说好给的工钱之外张静还会再给他们一笔钱,当下就表示一定照张静的要求办,绝对不多说一句话!
这里的人不像京都里的那样心眼活,张静看他们答应了,就知道应该问题不大,心就放下大半。
文十一那边是早就知道他这次要种的东西来路比较特殊,以防万一,张静还暗示过他,有可能长出来的东西和以往大家习惯的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张静开始大张旗鼓的把那五十亩地都围起来的做法也没多说什么。
劳动力充足,又没有人阻挠,张静最后采取了那几个劳力的建议,直接在距离那一片地一丈开外的地方筑起了三尺高的泥土墙。反正这种墙不用夯的多严实,主要是防止别人靠近就行,五个大男人,垒起来还是挺快的。
这么一来,和最初计划里的用布围相比,成本立刻就大幅度下降。张静手头宽裕了,就听从大刘的建议,又在地里搭了好些棚架,虽然眼下他还不知道具体会种些啥。
棚架搭到一半的时候,钱夫子的大部队到了,同时到达的还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政德帝又一次风寒,这次情况似乎不比上一次轻。
本来跟着钱夫子返乡的太医有两位,就是刘泽沁和王博之。但老皇帝这突然的又一次病倒,走出京没多久的王博之就又被召唤了回去。刘泽沁到底资历还不太够,就留着他跟着钱夫子回来了。
这对于刘泽沁来说倒也算不上坏事,他和老师吴方的关系很不错,但自从进了太医院,师徒二人就很少能再见面。这次到文家庄,听说老师也在这里,自然高兴。
大仇天师见到自己的同胞弟弟也挺高兴,张静看到钱夫子终于安然到达也很高兴,文祈见到队伍里竟然还有三伢子也相当的意外和高兴。
本来钱夫子的队伍就很庞大,再加上大家都挺高兴,也更加没有刻意保持低调,于是一时间文家庄上突然就热闹了起来。
文家庄门前天天有人跑过来围观就不提,四邻八乡但凡有点品级地位的也都带着帖子来拜。二品大员,就算是个告老的,那在这小地方也是几十年才出一个了!
钱夫子旅途劳顿,身体也不怎么好,自然闭门谢客。弟子有事服其劳,于是张静又一次首当其冲。并且之前大家已经对张静多少有些了解,这回听说那位宿儒大员还是他的老师,这下不得了,没几天功夫,光是送来退还不了的礼就把文家庄门房旁边的一间屋子给塞了个七七八八,根本来不及整理。
张静的记忆里,对于这种人情往来,还是以前跟着文瑞到处送拜帖时候的印象。有文瑞有睿王府的拜帖,主家就会比较热情,没有的话,对不起,你塞人家看门的多少钱都未必能见得到主人。
相较于京里高官们的冷漠,现在这种架势,着实把他吓的不轻。坚持了两天就坚持不了了,抱着文祈缩在厢房里哑着嗓子跟文十一耍赖:“文大哥你去罢,你看我如今说话都不便。”
文十一看着他哭笑不得,不过张静的嗓子经过这两天的高强度操练,确实已经哑了,就这么再出去也是有点不妥。最终文十一也只能妥协,自己焦头烂额的出去想法子应付还在络绎不绝往文家庄赶的乡绅们。
看文十一出去,张静松了口气,手里一个没注意,文祈就直接跳到了地上,撒腿就往外跑。他才不要被张静抱着,他要去找三伢子!
这次钱夫子告老,学府里的事情还能交代下去,但三伢子的功课却是最让他感觉难办的。这孩子明明开口都很迟,在文祈出现之前,他甚至一直以为这小孩儿不怎么聪明。
结果因为文祈的缘故让他跟着一起启蒙之后才发现,三伢子的先天资质或许没有文祈那么好,但相较于一般的小孩儿,却实在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
而且重点在于,一般聪明的孩子都有些小滑头,三伢子却没有这些不良的习惯。
这孩子很多事都很通透,平时并不用跟他费心多说什么。念书尤其认真刻苦,如今启蒙到授课的时间也不过大半年,他的学力已经赶得上学里五六岁启蒙眼下七八岁的孩子。
文祈有个好爹,将来应该不用太担心,钱夫子就越发的放不下三伢子。小孩儿家里条件一般,现在还有个一心想考状元的二哥。就怕他家里父母觉得供养两个孩子读书负担太大,浪费了这样好的条件就太可惜了。
所以这次返乡,钱夫子思忖再三,最后还是把三伢子的父母找了去,很谨慎的问他们,是不是愿意让三伢子继续念书。
俩大人的反应和钱夫子估计的差不多,所以他把自己之前想好的办法提了出来,问他们难得三伢子资质条件那么好,比他兄长还要更好一些,是不是愿意他将来能有个好前途。如果愿意的话,他乐意收三伢子当个关门弟子。
如果他们同意,那么就不用担心小孩儿念书的开销问题,只管把三伢子交给他,一应所需由他来承担。就算将来自己老了归西,他也会拼着自己临死的老面皮让张静同意培养三伢子到考取功名为止。反正张家的情况宋家夫妇俩是清楚的,至少这些年里三伢子的衣食住行都不用担心了。
天下父母,毕竟绝大部分是不会希望孩子过的不好的,只不过很多时候条件所限所以没办法。现在老先生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再不同意那简直就是有些不知好歹。
宋家夫妇是老实人,当下差点就给钱夫子跪了。当官儿的好处他们怎么会不清楚,起码将来他们夫妇俩的摊子轻易不会被衙门里的人掀!
本来一腔希望都只在二儿子身上,其实二儿子心里头的压力有多重他们也是知道的。但心疼归心疼,却又没办法让孩子放弃。现在突然听说小儿子也行,那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再加上钱夫子一再强调,因为三伢子资质太好,所以他们不用考虑孩子未来的开销,只要点头,孩子就能继续读,将来还可以考功名。譬如三伢子如果现在不念书了,去学徒,那也不过就是这样罢了,那出来的前途肯定还不如念书当官啊!
于是在俩夫妇依依不舍的眼泪里,三伢子成了钱夫子的关门弟子,并且跟着钱夫子上路回了文家庄。
毕竟放眼整个书院,眼下名头和实力都能比钱夫子大的老师也确实没有,再加上老先生把这孩子交给别人自己也不放心,于是干脆当自己的小孙子一样,直接带在了身边。






第130章 第 122 章
文祈吵着闹着终于到了三伢子房里,却发现对方完全就是小大人的样子,屋子里是早在刚到没多久就整理干净了,而现在,文祈还想着玩儿,人家却已经开始正经功课了。
钱夫子路上到底是有些累到,暂时没那个精神给三伢子上下午都按常规开课。但三伢子自己十分有自觉,夫子早上给他讲了一个时辰的书,回来之后他就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