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 。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痿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此承上章之义。而论足少阴之水火焉。寒热者。先天水火之气。水火者。精气也。以上数章。论后天所成之身
  形。及水谷所生之血气。有盛有虚。为痈为积。上章论少阴所生之气。上出于会厌而发于音声。所藏之精。上通于任脉以濡空窍。然有正气。则有邪淫。如寒热之毒瓦斯。下藏于脏。上通于颈腋之间。留于脉而不去。则为瘰 者。此肾藏先天之水毒也。天开于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颈腋之脉。少阳之脉也。少阳乃初阳之气。生于先天之水中。少阳与肾脏经气相通。故本经曰少阳属肾。
  愚按、本经凡论刺论疾。其中暗合天地阴阳之道。及血气之生始出入。盖欲使学人知邪病之所由生。
  则知正气之所出入。若能触类旁通。斯得圣人之微义。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 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谓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此言阴脏之毒瓦斯。传于腑阳。而外出于末者。可刺而易已也。夫脏为本。脉为末。其毒在脏。而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外为脓血者。此毒瓦斯出于末而从脉溃。故易已也。未内着于肌肉者。未转及于阳明也。故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之毒。审按其所出之道路以予夺之。徐往徐来。以引去之。其小如麦者。毒之轻微者。可一刺知。三刺而已。此章与素问集注第六十篇之骨空论合参。其大义晓然矣。徐振公曰。手厥阴少阳。皆与肾合。阴脏之毒。出于腑阳。故为易治。若传于厥阴之脏。故为不治之死证矣。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
  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夫肾藏天一之水。地二之火。此先天始分之两仪也。少阳厥阴之气。皆出于肾。厥阴之气。上舍于心下之包络。而为有形之一脏。包络主脉。而代君行其血焉。少阳之气。游行于上中下。出入于肌腠。归于中焦之部署。而为有形之一腑。与心主包络之相合也。是厥阴少阳之形脏。在于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气皆本于肾脏之所生。瞳子者。水脏之骨睛也。赤脉从上而下贯瞳子者。水脏之毒瓦斯。
  上交于包络之火脏。火脏之毒瓦斯。复下交于水脏之骨睛。此为阴阳交者死不治。盖毒瓦斯在于阴阳之脏内往来。不能出于末而从脉溃。故为不治之恶疾也。夫天一地二。合而为三。一脉一岁死者。水脏之毒甚也。二脉二岁死者。水脏之毒。传之于火脏也。三脉三岁死者。毒瓦斯分于二岁之间也。盖毒之专者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迟也。一脉半者。一二之间也。二脉半者。二三之间也。夫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有感于正气。必协于邪淫。是以痘毒发原在肾。先天之火毒也。瘰 者。先天之水毒也。盖火有毒而水亦有毒。但火毒多而水毒少也。仇汝霖曰。心包络为阳脏。阴传于阳。而不复下交于阴者。
  尤为可治。故复曰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圣人救民之心甚切。医者可轻忽而待其死焉。
  卷八
  邪客第七十一
  属性: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此篇论卫气行于形身之外内。宗气行于经脉之外内。行于脉内者。偕营气而行。行于脉外者。
  随卫气而转。外内自相逆顺而行者也。徐振公曰。此章假邪客以明卫气宗气之行。故篇名邪客。
  而经文皆论其正气焉。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此论宗气同营气行于脉中。以应呼吸漏下。卫气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皮肤经脉之血气。交相逆顺而行也。按五味篇曰。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
  故呼则出。吸则入。此宗气随肺气行于皮肤。呼则气出。而八万四千毛窍皆阖。吸则气入。而八万四千毛窍皆开。此章论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心脉者手。心主包络之脉。包络主脉。是从心脉而行于十六经脉之中。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以终五十营之一周。
  是宗气营气。皆半营于脉中。而半行于脉外者也。卫气者。 悍滑疾。独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行于阳。则目张而起。行于阴。则目瞑而卧。如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
  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愚按、卫气不得入于阴。则目不瞑之论。多有重见。然各有意存。学人宜体析明白。徐振公曰。大惑篇云。卫气不得入于阴。
  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此章陷字疑误。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以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秫音术稷之粘者)
  此论调足少阴阳明之气。以通卫气之行于内。盖卫气之行于阴。从手足阳明下行至足。而交于足少阴。从足少阴而注于五脏六腑。故当调此二经之气焉。补不足者。补卫气之不足。泻有余者。泻厥气之有余。调虚实者。期外内之虚实。以通其道路。而去其厥逆之邪。半夏色白形圆。味甘而辛。阳明之品也。月令五月半夏生。感一阴之气而生者也。胃属戊土。肾藏天癸。饮以半夏汤一剂者。启一阴之气。上交于胃。戊癸合而化大火土之气。则外内之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
  阴阳得和者也。夫肾为水脏。而为生气之原。气行则水涣。胃乃燥热之腑。而主中土。欲得阴阳以合化。
  而不欲寒水之上乘。故用流水千里以外者。所谓劳水也。再扬之万遍。则水性无力。不能助寒水上行矣。
  八乃金之成数。五乃土之生数。阳明主秋金。而胃居中土。故用八升五升者。助阳明之胃气也。苇乃水草。炊以苇薪者。助水中之生气也。米乃土谷而秋成。置秫米一升者。助胃气也。上古以腹中和。小便利为知。复杯则卧。汗出而已者。正气和而厥气散。卫气得从其道而出入矣。徐振公曰。厥气者。脏腑之逆气也。气本于足少阴肾。而生于足阳明胃。故调此二经之气。而逆气自解矣。曰阴阳已通。曰阴阳和得者。一谓卫气所行于外内之阴阳。一谓少阴阳明之阴阳。相得而和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
  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冷。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 。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 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此论人之形身四体。脏腑阴阳。应天地之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与天地参也。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应天道之绕地一周。一岁而终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五星。随天道之环转。风雨雷电。从天气以施行。
  山川泉谷。上天之无不覆帱。林木草 。感天气而生长。卫气日行于阳。上至头目口齿。下至足胫膝 。四旁之四肢肢节。 肉皮毛。夜行于阴。内循五脏六腑。熏于募筋。充于胸腹。人之身形脏腑。应六气之降升。五运之出入。卫气之行。应天地之绕地环转。而复通贯于地中。故曰地有泉水。人有卫气。是卫气非独行于形身之外内。而
  复贯通于经脉之外内者也。徐振公曰。地有草 。人有毫毛。女子月事以时下者。淡渗皮毛之血也。
  男子冲任不盛。宗筋不成。则须不生。是以四时之草不生。以应人之无子。仇汝霖曰。上古有 草。
  一茎三十叶。日落一叶。如月小则落二十九叶。盖以应女子之月事以时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 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
  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叙别离之处。
  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内叶纳舍叶 )
  此问用针之理。而兼问血气之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有出入至止离别之处焉。皮腠者。脉外之气分也。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谓血气之行于经脉外内。有至止出入之处。而内针之理。何以为之至止疾徐也。六腑之输于身者。即手足三阳之本标。别离之处者。别经脉而出于气街之处也。夫皮肤为阳。经脉为阴。离而入阴者。脉外之气血。离皮肤而入于经脉也。别而入阳者。脉内之气血。别经脉而入于皮肤也。此何道从行。愿尽闻其方。伯言帝之所问。乃阴阳血气之流行。知血气之外内。则知所以用针矣。仇汝霖曰。此因针道以明血气之营运出入。盖针道与血气之流行。皆合天圯之大道。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淡。外屈。上于本节之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利其气滑。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
  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 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屈叶曲数上声)
  此分论脉外之宗气。循手太阴之经。顺行而逆数也。夫宗气之行于脉外者。从肺气而出。故其气滑利。伏行于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外屈。上于本节之下。留以淡渗皮毛。手太阴之脉。
  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内屈。与诸阴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 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太阴之脉。从指井而走肺。脉外之宗气。从 腋以上鱼。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
  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肺。
  此分论行于脉中之宗气。从心主之脉。营行于十二经脉之中。以应呼吸漏下。其脉外之宗气。亦随本经而屈折于皮肤之间。盖宗气之出于肺而行于皮肤者。散于十二经脉之外。各从本经而为逆顺之行。故行于心主之脉外者。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肘臂二寸。外屈。而淡渗于皮毛。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外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肺。此亦顺行而逆数也。夫脉外之气血。各随本经以分界畔。故行于脉中者。随脉而屈折于脉内。行于脉外者。亦随本经而屈折于脉外也。
  以上二节。论宗气之留于胸中。上出于肺。行于十二经脉之皮部。以司呼吸开阖。上贯心脉。营于十二经脉之中。以应呼吸漏下。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输焉。
  此申明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之因。盖血脉者。心所主也。包络代行其血气者。君主无为。而神明内藏。包络之相。代君行其令也。精神内藏。其脏坚固。故邪弗能伤。心伤则死矣。少阴。心脉也。
  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独无输者。包络代输其血气也。
  黄帝曰。少阴独无输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输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此承上文复申明少阴之无输者。谓精神内藏。不为各经转输其血气。而少阴之经脉。亦从外而循于内也。故外感于邪。独取其掌后锐骨之神门穴。盖病在外经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