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56年春天,在周恩来的具体安排下,章士钊带着中共中央 的信件,到香港会见了台湾派在香港负责国民党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先生。许孝炎与章士钊是同乡,抗战期间; 在重庆和章士钊同为国民党参政员,交往密切,关系甚好。这次两人在香港会面,分外亲热,感叹不已。章士钊便向许孝炎谈了中共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和诚意,并拿出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委托他亲手转交。事关重大,许孝炎不敢耽误,即从香港飞往台北,直接到蒋介石的“总统府”; 亲手将中共的信交给了蒋介石,并将与章士钊的会谈向蒋介石作 了报告。蒋介石听后,再展开中共的信件,反复看了几通,长时 间沉默无语,没有作任何表示。许孝炎只好默默退出。
●4。蒋介石派往大陆的和谈密使搁浅在香港
蒋介石像是面对着一副摆满了黑白子的围棋,长考了近一年,才下了决心,要往北京投下一颗棋子。
1957年年初,蒋介石将许孝炎召回台北,在“总统府”密谈了很长时间。
蒋介石先递给许孝炎一本本年1月号的香港刊物,上面有篇署名“衣爵”的文章,题为《解决中国问题之途径》,已被蒋介石用红蓝铅笔划了许多道,有的地方还狠狠地打了;1个问号。
许孝炎接过杂志,粗略一看,文中有叫蒋介石退休的字样,便细看起来,文中写道:只要胡适先生登高一呼,提出请蒋退休的要求,“海外华侨必定群起响应,台湾同盟及三军人员受外来的鼓励,必定有所表示,美国友人对于中国人民的一致要求蒋介 石退休的运动,势必重视。”
许孝炎表态说:“太不像话!竟然如此放肆。香港那个地方就是太自由。我离开香港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份东西。”
蒋介石听到了安慰话,心情比较平静:“你回去查一查,是不是我们这里那伙《自由世界》杂志的人化名去香港造舆论。”
许孝炎答应:“我一定照办,尽快搞清楚。”
蒋介石转入正题:“今天找你来还不是为这件事的。”蒋介石咂巴着嘴,讲得很慢:“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因, 针对中共发动的和平统一攻势,决定派人往北平一行,实际了解一下中共的真正意图。至于人选,不拟自台湾派出,而在海外选 择。”他让许孝炎推荐人选。
许孝炎本无准备,说要想一想。考虑再三,他提出三个人,他们是:曾任“立法院院长”的童冠贤、秘书长陈克文,现任 “立法委员”的宋宜山。
“你认为三人中谁最为适宜?”蒋介石继续发问。
“宋宜山更合适一些。”许孝炎讲了几条理由:第一,宋宜山对国民党的忠贞,已经经过长期考验,是蒋介石的黄埔学生,自南京中央党校毕业后,派往英国留学,归国后 一直在中央党部工作,南京撤退前夕,尚出任中央组织部人事处 长。第二,宋当时为台湾“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 身份比较灵活,官式意味较轻,蒋介石曾表示不愿派一个官式身 份过重的人前往。第三,宋的兄弟宋希濂为国民党名将,当时正 关在大陆的战犯管理所改造。万一宋的大陆之行被人发现,可以 说是探亲。第四,宋为湖南人,而当时中共重要领导人毛泽东、 刘少奇,担任中共统战部长的李维汉,以及中共派往香港活动的 章士钊,都是湖南人,便于以同乡名义接触,对话比较方便些。
蒋介石同意这样的分析,遂决定派宋宜山前往。
宋宜山自觉身负重任,极想将此事办成。经过认真准备后,于1957年4月成行,自香港,经广州乘火车到达北京。事先得到消息的章士钊约上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到车站迎接。宾主到了 新侨饭店,安顿下来后,唐生明告诉宋宜山:“这两天,周恩来总理要请你吃一顿饭。”
宋宜山虽说是公事,却难断血缘之情,他试探地问唐生明:“我想探望一下胞弟希濂,不知……”
唐生明是个直性子,马上说:“我看可以。”但转念一想,又说:“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跟周总理提出来。”
第三天,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有名的饭店东兴楼宴请宋宜山并与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宋先生,欢迎你到北京来,我恃地让 生明兄来接待,他和你是老乡,前几年在香港又见过面,他跟你 做朋友的历史已经不短了。”
宋宜山说:“抗战时期,生明兄忍受了误会与委屈,执行‘特殊任务’打到汪精卫汉奸政府里去,为国家与民族做了许多 工作,不但蒋先生与国人赞赏,连我也十分敬仰。”
周恩来笑道:“我们共产党人也忘不了他。1927年大革命受 挫,我们党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生明兄的同情与支持。我 们举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得到了他给予枪支、弹药和物资的 支援,一些伤员也得到他的营救和保护。”
宋宜山第一次听说唐生明的这些旧事,流露出一些惊奇: “生明兄的经历真是丰富多彩。”
周恩来对宋宜山说:“宋先生,如果我没有记错,今年该是 你希濂老弟50岁的生日。”
宋宜山直点头:“周先生记忆力真好。你不提起,连我这个 当兄长的都想不起。”
周恩来对宋希濂这个当年突出的黄埔学生比较熟悉:“希濂兄是 黄埔一期嘛!他跟你们湘乡同乡陈赓一起在长沙应考合格后,绕了一大弯,经武汉、上海来到广州的。抗战时期,他在大别山和滇西 通惠桥,重创日军,立下了卓著战功,人民都不会忘记。”
宋宜山听得心里热乎乎的,没想到一个在战犯营里的人,还 被如此夸赞。他顺势提出想去看看弟弟。
周恩来一口答应:“50岁是人生的大日子,你来看他正是时候。”
宋宜山很受感动:“感谢周先生关心。”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总的来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 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抗战胜利在重庆谈判的吋候,蒋先生说过, 大革命的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们曾在一个屋里开会,共一个大 锅吃饭。我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的。具体的问题,李部长跟你谈。”
随后,李维汉出面,就第三次国共合作,祖国统一的一些具 体问题与宋宜山协商。李维汉提出:
“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可以作为中 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台湾地区的政务仍归 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 政权的领导;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李维汉还表示:“国共两党可先在香港进行谈判,如能实现,我将率团前往。”
宋宜山考虑了一下:“我愿回台湾后,力促成两党谈判而努力。”
李维汉:“你不必急着回去,你可以在北京的工厂、农村转 一转,也可以去看看你的弟弟宋希濂。”
宋宜山同意后,就在章士钊、唐生明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 工厂、农村,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并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探望了他的胞弟宋希濂。宋宜山见弟弟在战犯管理所学习、改 造、生活都很不错,也就放心了。宋希濂也感慨万端,当年他报考黄埔军校入了第一期,他的哥哥是后来人黄埔的,所以弟弟的 军衔反而比哥哥高许多,宋宜山曾对此很不高兴。可如今,还是 哥哥的前途光明……
当时,反右斗争尚未展开,大陆正广泛宣传“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又加上号召和平统一祖国,整个政治气氛和社 会面貌显得很有生气,给宋宜山以欣欣向荣的印象。
5月份,宋宜山回到香港。根据自己此次大陆之行的印象,写了一份长达1。5万多字的书面报告,由许孝炎转呈蒋介石。
在这份报告里,宋宜山陈述了与周恩来、李维汉见面、商谈的详 情及中共提议,还把各种见闻和北京一派龙腾虎跃的气象描绘了 一番。宋宜山真是一介书生,他根本不了解蒋介石骨子里的想 法,天真地在报告里说道:“我以为,中共意图尚属诚恳,应当 响应。大陆从工厂到农村,所到之处,但见政通人和,百业俱 兴,民众安居乐业,犹如鱼水相依。以前提的‘反共复国’,似已无望。”
最后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割在蒋介石心上。蒋介石越看越生气,将报告往桌子上一摔,以他晚年难得再用的“娘希匹”狠狠 地骂道:“他把共产党说得那么好,半个月就被赤化了!”吩咐人 告诉宋宜山,不必再回台湾了,就留在香港算了,将“立法委员”的薪饷每月寄给他。(1972年,宋宜山与另外三个立法委员 在香港参加了章士钊逝世的追悼会,国民党台湾当局便以“附共”的罪名,宣布撤消他的“立法委员”职务。)
就这样,蒋介石派往大陆的第一个和谈密使被他搁浅在香港,蒋介石也拒绝了中共中央一系列和平统一祖国的提议。一次本来很有希望的和谈刚起步又中止了。
第08章 毛泽东“搭救”蒋介石
1958年,是中国大陆一个过热的年头。这一年开始的大跃进,给历史留下一块灼伤。然而,这一年开始的大规模炮击金门,是一场震惊世界的炮战,是一场包括军事、政治、外交在内的事关全局和未来的复杂斗争,也是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一种特殊“对话”。不管蒋介石承认与否,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决策,其实是保住了台湾不被他国染指,在台湾海峡危机中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1。毛泽东推迟炮击时间
1958年7月的一天,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
毛泽东坐在那张宽大的写字台前的圈椅上,手中夹着烟,低 头看着桌上摊开的文件。这是外交部送来的一份报告,内容是有 关美国派兵在黎巴嫩登陆,英军在约旦登陆后的世界形势分析。 看过文件,毛泽东仰在椅背上,任香烟在指缝间燃烧,化成长长 的烟灰,随着他的一声轻咳,烟灰落了他一身,卫士过来轻轻给 他掸去。毛泽东想到什么,伏下身子写起来。
自从5月9日中东危机爆发以后,毛泽东便密切地关注着那 里的局势。这种关注,几乎到了寝食不安的程度。自抗美援朝胜 利结束后,毛泽东及时调整了国内国际的方针政策。把主要精力逐步转移到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而斗 争策略上来。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外交努力,中美之间 由不接触、不谈判终于走到了相互对话,过去那种剑拔弩张的军 事对峙局面也有所缓和。
盘踞在台湾孤岛上的蒋介石集团虽然仍顽固地拒绝和平谈 判,在政治上继续叫喊“反攻大陆”,但在人民解放军相继收复 了浙东沿海诸岛屿,暂停对金门、马祖的军事攻势后,国民党对 大陆沿海大规模的窜扰也有所收敛,台湾海峡两岸紧张的战争空 气也在逐步地缓解。
回头再看国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所激发出的爱国主义 热情,正在转换成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动力。到处都是力争上游、 比学赶帮的动人场面,照此发展,毛泽东甚至看到了共产主义的 曙光。所以,他太想能少一点干扰,多一分宁静,一鼓作气,打 个经济翻身仗。…
可这世界偏偏不遂人意,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在这当口中东 地区爆发了一场反对本国亲美政府的武装起义,美国当局为了维 护其在中东的利益,悍然介入黎巴嫩的内战,公然派海军陆战队 以保护侨民为名在黎巴嫩登陆,占领了贝鲁特。同时,美国为了 转移世界舆论对中东局势的关注,扩大对中国的威胁,放松了对 蒋军军事行动的约束,积极地鼓动蒋介石“反攻大陆”,并从本 国和地中海舰队调派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在台湾海峡活动的第 七舰队的力量。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美国海军参谋长伯克于六七 月相继对台湾进行访问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介对美国要人的访台 大肆进行渲染,其用意在于向世界宣布:美国决意与蒋介石政府 共同防卫台湾。蒋介石也洋洋得意地宣称:由于有了老朋友的合 作和支持,胜利就有了保证。
所有这些,唤起了毛泽东高度的警觉:美帝国主义试图借中 东危机来实现它使台湾海峡现状国际化的目的,以此来重建远东反共轴心战略包围圈,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事关祖国统一大 业,毛泽东岂能等闲视之。
毛泽东有句名言,叫“坏事变好事”。此时,他在房间里踱 来踱去,就是要寻找这种“变”的条件。当他的目光注视着地图 上金门、马祖两个小岛时,他的手不由自主地在上面点了点,而 后又回到圈椅里仰头默想。毛泽东还有句名言,叫“战略上藐视 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使得他在真正下决心时变得慎之又 慎。
他要通了周恩来的电话。
对方传来熟悉的声音:“我是周恩来。主席,你找我?”
“我看外交部的意见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仅仅限于道义的支持。”
“主席的意思是我们要有所动作?”
“是的,但我们还是先礼后兵。”
于是,7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 美国侵略行径,要求美军立即撤出黎巴嫩。第二天,《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表明中国对美国军事介入中东事件的严正立场3这一 天,北京召开了 50万人的声讨美国侵略政策的群众集会,会后 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第三天,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主持 召开了有军委副主席、空军和海军负责同志参加的军委联席会 议,布置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任务。毛泽东指出:“支援阿拉伯 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木能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 的支援。打金门,就是支援黎巴嫩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金门、马 祖是中国的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内政, 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牵制他部署在 远东的兵力不能西调中东,以减轻美国对中东人民的压力。此次 行动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准备打两三个月;以两个空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