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话三国-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柯最点了点头,摸着硬如岩石的下巴,慢慢的踱起了步。他仔细的盘问了逃回来的骑士,连一点细节都不放过。最后挥了挥手:“把他们关起来。”
柯驹应了一声,命令把这些骑士关押起来。回到帐中。看着柯最忧郁的眼神,柯驹也有些不安起来。
“大哥,难道吕布……和大王一样,成神了?”
柯最看了柯驹一眼。沉吟片刻,眼神突然变得凌厉起来,仿佛刚刚下了一个决心。
“三弟,你还记得那个汉人元节先生吗?”
柯驹想了半天,还是不太肯定:“就是那个号称汉人八匹宝马的那个?”
“什么八匹宝马,是八俊,俊杰的俊,不是骏马的骏。”柯最没好气的瞪了柯驹一眼:“他曾经说过,人都有本命。有的是禽,有的是兽,一旦明白了自己的命。他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变成神一样的存在。”
柯驹愣住了,眼睛瞪得溜圆。“你不会是说,檀石槐大王不是真神,只是明悟了自己的本命吧?那这么说,吕布……也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很有可能。”柯最长叹一声:“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恐怕要步匈奴人的后尘。据老辈们口耳相传,当年匈奴人横行草原。就是遇到了明悟本命的汉人将军卫青、霍去病,才被打得七零八落,从此一蹶不振。如今檀石槐大王病死,草原四分五裂,如果汉人中再出一个卫青、霍去病,我们可就惨了。”
柯驹咽了口唾沫,半天没有说出话来。他知道匈奴人曾经辉煌过,不过檀石槐大王横空出世之后,草原就成了鲜卑人的草原,如今的匈奴人只能在汉人的土地上做客。不仅要受到汉人官吏的压榨,还经常成为鲜卑人的两脚羊。如果鲜卑人也沦落到那个境地,他觉得不如死了算了。
“这事关系重大,不能大意。你守好部落,集结人马,不要轻易与吕布交战。”柯最站了起来,“我去弹汉山面见大王,商量对策。”
……
雁门关,刘辩在裴茂的陪同下登上了关楼,极目远眺。
后人曾说雁门关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由此可见雁门关的重要性。虽然此时的雁门关并非后世的雁门关,却同样地势险要,左西陉,右句注,两山夹峙,如雁双翅,又似两扇大门,牢牢的护住了并州中部。
自古以来,并州就是游牧民族进出中原的通道,从北向南有三道防线,最北面的一道是大同,其次是雁门关,最南面的是太原。在中原民族强盛的时候,通常能把战线推到大同以北,甚至直抵阴山,将草原上的胡人赶到漠北,而最惨的时候则是在太原对峙,大半个并州沦为胡人的牧场。一旦太原失守,胡人由太原南下,快马一日可至洛阳境内。大多数时候,双方纠缠不下,都是在雁门对峙。
此时此刻,汉人虽然实力减弱,但还能守得住雁门一带。不过,匈奴人已经在并州腹地的美稷一带的河谷中居住,随着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中原忙于内战,匈奴人很快就会趁势而起,将整个并州收入囊中。
蔡琰就是在随后几年中的某一天,被游弋到河东的匈奴人劫走的。
刘辩看了一眼不远处正和杜氏指着远处的山峦说得眉飞色舞的蔡琰,微微一笑。
因为我,这小姑娘悲惨的命运算是不会再上演了。
“陛下,鲜卑人虽然猖狂,可是檀石槐病死以后,鲜卑人四分五裂,元气大伤,已经不足为患。山东正乱,陛下何必急于北伐,置山东于不顾?”
面对裴茂的疑问,刘辩沉思了片刻:“我想给儒门一个机会。”
裴茂更不解了:“给儒门什么机会?”
刘辩轻笑一声,做了一番解释。裴茂是他倚重的边将,如果不把这里面的考虑解释清楚了,他可能会有一些想法。此外,裴茂虽然不算山东人,但他也是读书中,以儒生自居。就像皇甫嵩一样,虽然不是党人,却处处为党人考虑。在与皇权对峙这个观念上,读书人是基本一致的,区别只在于是不是改朝换代,要不要选择造反这么激烈的方式。
刘辩在嵩高山大败袁术、曹操,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刘辩孵化出了巨龙,知道的人也不少。在他们看来,如果挟胜出击,袁绍除非及时孵化出凤鸟,否则根本无法对抗。一旦山东四分五裂,以刘辩的实力完全可以各个击破,迅速平定叛乱,统一天下。
可是,刘辩可以用武力平定天下,但是他无法铲除儒门。袁绍、荀彧是儒门中人,难道杨彪、皇甫嵩等人就不是?就算刘辩这次平定了天下,儒门的抗争并不会结束,只不会重新潜伏起来,或者换一批人,积累力量,卷土重来。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巨龙不在刘辩身边,更没几个人知道刘辩寒毒侵体,性命堪忧,他很可能支撑不到平定天下的那一天。
因此,刘辩选择了暂时与山东对峙的战略。一方面,他要先解决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也想解决与儒门的理念之争,结束相互之间千年的对抗。在他看来,他离不开儒门,儒门同样也离不开他,只是儒门现在还没有认清这一点。包括裴茂在内,他们也许会将这次山东的叛乱当成一次机会,却不会认为儒门反对皇权就是错了。正如皇甫嵩可以尽忠,却不代表他赞同皇室重用宦官和外戚的做法一样。
所以他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证明他们错了的机会。
刘辩寻求与儒门的合作,当然能得到裴茂的支持。
“我想让儒门里的有识之士看看,袁绍不是他们希望的圣王。”刘辨转过头,严肃的看着裴茂:“他们期望的上古之世、内圣外王,终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裴茂半信半疑,他思索片刻:“那陛下以为,什么才是可行的?”
刘辩笑了笑,心道裴茂在心里果然还是赞同儒门的主张的。他心里倒是有些想法,不过,现在说为时过早,和裴茂说民主好象有点不合时宜,而且以他的身份,如果真谈民主,估计他立刻就会被推翻。
“朕现在还不清楚,所以要等一等,看一看。为了长治久安,耐心的等一等还是有必要的。”刘辩留了个谜团,笑道:“不过,鲜卑人扰我边疆,杀我百姓,却等不得。”
裴茂叹息一声:“陛下高瞻远瞩,深思远虑,非臣所能及。不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陛下虽然志向远大,却也不能忽视眼前的隐患。就算陈留王有皇甫太傅辅佐,镇守洛阳,山东乱臣不能入洛阳,西羌却还是个麻烦啊。韩遂、马腾都是智谋、悍勇之士,若无大将镇守,恐怕长安不安。”
刘辩哈哈大笑:“裴卿果然是老成谋国,见识过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关键。不错,山东虽然暂时可稳得一时,西凉却不能等。只是要解决西凉之前,朕要先敲打敲打鲜卑人,让他们安份一点,不要惹朕,否则后果自负。”
裴茂笑了。既然刘辩并没有忘记西凉,并没有忘记山东,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满心欢喜,刘辩尚未弱冠,就能率领精兵勇将驰骋疆场,又能深谋远虑,从大局出发,而不是急功好利,贪功冒进,表现出这个年纪少有的冷静,这是大汉的福气啊。
有这样的明君,大汉何愁不兴,天下何愁不太平?
。
第174章匈奴
“陛下要北伐鲜卑,可要征调匈奴人?”
“当然。”刘辩不假思索的答道:“他们吃我们的,住我们的,如今朕要北伐鲜卑,他们当然要出力。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裴茂笑了笑,刘辩这句话很粗俗,但是道理却很实用,简单的字眼中,透着主人的骄傲和自信。即使是大汉到了这一步,刘辩依然没有失去中原王朝的尊严。不过,尊严是要用实力来维护的,希望刘辩还能像在嵩高山一样大展神威,打败匈奴人、鲜卑人,重振大汉雄风。
“陛下,匈奴人内乱,恐怕一时半会的出不了兵。”
“匈奴人内乱?”刘辩愣了一下:“怎么没听你说?”
裴茂也很诧异:“陛下不知道?于扶罗不是诣阙自讼么?臣也有奏疏送往朝廷,陛下应该知晓才对。”
刘辩皱了皱眉:“可能是朕最近身体不适,他们没有来打扰朕吧。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给朕说说。”
裴茂没有再问,他久经宦海,知道这里面肯定不是一时疏忽那么简单。他将匈奴人内乱的事说了一遍。
建武二十四年,匈奴人分裂为南北两部,南部迁入大汉境内,先在五原立单于庭,随后转往云中,最后又迁往河西郡的美稷。他们驻牧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上谷等地,部众有多有少,多者数万人。少者几千人。
匈奴人住在汉人境内,平时牧马放羊,自食其力。战时出兵助阵,随汉人出战。汉人每年供匈奴人一一亿九千万钱,战时征调匈奴人做骑兵,算是互惠互利。一开始,双方合作得还算不错,大汉边疆安宁,匈奴人的生活也安定了。一派和谐景象。
可是最近这些年不行了。大汉内部纷争四起,征调频繁。匈奴人不胜其扰,叛乱增多。而叛乱增多,也伤害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渔阳人张纯叛乱。朝廷征调匈奴人出征,匈奴人怕伤亡太大,起兵反叛,攻杀单于羌渠。
羌渠死后,其子于扶罗立为单于,但是那些杀了羌渠的人担心报复,于是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起兵攻击于扶罗。于扶罗独木难支,只得向汉朝求援。所以。现在于扶罗本人不在美稷,他应该在洛阳。既然刘辩不知道,那就不知道他在哪儿了。以匈奴人的习性。说不定已经成了流寇,甚至有可能被袁绍招安,成了雇佣兵。
“那现在什么人在美稷?”
“须卜骨都侯。”
“让他来见朕。”刘辩冷笑一声:“否则,朕立刻灭了他。”
裴茂苦笑一声:“陛下,须卜骨都侯可有万余骑,是不是等……”
刘辩摇摇头:“兵贵神速。朕虽然只带了五千精骑来,可是朕有龙骑。灭他们还是一句话的事。”
裴茂刚要再劝,裴潜笑了,拉着裴茂走到城墙边,指着不远处的龙骑军营,笑道:“父亲大人,你知道那三千龙骑是什么样的人吗?明悟命格的猛将至少有这么多。”
裴茂看着裴潜将手来回反复了一次,眼神一亮,随即脸一沉,“啪”的一巴掌拍在裴潜后脑勺上,骂道:“竖子,在老子面前说话,还故武玄虚?有多少,说便是了,伸什么爪子。”
裴潜拍着脑袋,无语。
裴茂回到刘辩面前,躬身一拜:“陛下,老臣不才,毛遂自荐,去一趟美稷。”
刘辩笑笑:“裴卿,不用麻烦你了。朕还是自已找上门去吧,省得浪费时间。文行,你先行一步,让须卜骨都侯来迎朕。”
裴潜大声应喏。裴茂瞪了他一眼,随即又说道:“待会儿来见我,我将匈奴人的情况解说一番。”
……
由雁门西行五百余里,便到了河曲。河曲者,顾名思义,黄河之曲也。
黄河由北而来,在这里转了个小弯,又折向西,然后再折向南行。直到这里,黄河水还算清澈,至少没有在河东境内看起来那么浑浊,当然也没有那样的气势。这里的黄河不像黄河,反倒有点像刘辩记忆中的江南水乡,只是周围的景致看起来远比江南的小镇大气。
看着周围的山山水水,刘辨精神一振,顿觉神清气爽。
人需要雅致,可是在雅致的氛围里呆得太久了,难免会染上文弱的毛病,所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喜欢远足,喜欢骑行西藏,就是想享受那种远离城市,亲近自然的本能感觉,开拓自己的心境,强健自己的身体,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时尚。
不过,和刘辩的远征比起来,他们那些都是小儿科,不值一提。
带着三千龙骑出征,横行天下无敌,这可比什么自驾游都爽啊。
“陛下,这里真美啊。”蔡琰骑着一匹桃花斑母马赶了过来,笑靥如花:“我真想在这里住几年,不回洛阳城去了。”
刘辩笑笑,心道你现在当然觉得美,可要是被人横在马背上,恐怕就不觉得美了。
这次出征,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坐车,而是全部乘马,就连大部分辎重都用马来驮,随行的车辆不超过十辆。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快速行军,一方面是为了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增加凝聚力。
通常来说,别说是皇帝,就是普通将领带兵打仗,也与普通士卒的待遇相去甚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名将霍去病出征,自带厨子,将士们面有菜色,他的行营里却还有肉没吃完。霍去病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真正能和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绝对是凤毛麟角。
至于皇帝,那就更不用提了。天子出征,行军费用的一大半可能是供应皇帝及其随从人员的。所以天子出巡向来是烧钱的事。刘辩现在没钱,只好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精简起。
他的身边除了三百近卫郎,只有十来个荀攸、裴潜之类的军谋、文官,女人只有三个:美人索杜氏、乳娘卞氏、才女蔡琰。杜氏、卞氏侍候他的生活起居,蔡琰负责他的文书翰墨,都有各自的任务,真正吃闲饭的只有卞氏的两个小孩子:五岁的曹丕和刚刚三个月的曹彰。其实曹丕也不能完全算吃闲饭,他已经知道帮助刘辩磨墨铺纸。只有曹彰什么也不干,整天躺在襁褓里卖萌、吐口水、睡大觉,不过刘辩也不好说什么,分享了曹彰的口粮,总得还个人情。
刘辩大概是有史以来最简朴的天子。不过,这个苦吃得很值,这极大的增强了将士们的凝聚力,刘辩所到之处,每一个将士看向他的眼神都带着发自肺腑的热诚,他们相信,这样一个真正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天子一定能带着他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刘辩没有万人,包括所有人在内,他只有五千人,但是他却有足够的信心一举击杀须卜骨都侯。这不仅是因为他手下有超过十人明悟命格,更是因为这份凝聚的人心。
“别光顾着自己美,还得让别人知道这里的美。”刘辩笑道:“那些儒生只知道读万卷书,却不知道行万里路,在他们眼里,这里就是蛮荒之地,却不知道这里有别样的美。比如你父亲,他曾经过到朔方,也没有觉得这里美吧?”
蔡琰不好意思的点点头。蔡邕到朔方来,虽然不是真的发配,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