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南巡讲话等少数例外,他的讲话不再被加工成有标志意义的长篇文件。 
邓小平的家人觉得他亲切宽厚、言谈风趣,但在家人之外,他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同事和其他人都对他敬重 
有加,却不像对胡耀邦,或当年对周恩来那样爱戴他。他们知道,在紧要关头,邓小平会做他认为最有利于国家的事, 
而未必考虑这样做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手下人。实际上,有些人觉得与周恩来和胡耀邦相比,邓小平待人就像对待工具, 
视其是否有用。邓小平 16 岁离开家乡后再没有回去过,他以此清楚地表明,他要报效的是整个国家,而不是任何地域、 
派别或朋友。与毛泽东不同,他既不心机复杂,也不怀恨报复,尽管也有极少的例外。下属认为他是一个严厉、急切、 
要求高但讲道理的监工,他们怀着敬畏与他保持距离。他是献身于事业的同志,不是可以违背组织需要的仗义朋友。'138' 
毛泽东性情多变,而邓小平作为最高领导人则行为一贯、治国方式始终如一。 
治国和改革的指导原则 
作为有 12 年戎马生涯的军事领导人,邓小平很看重权威与纪律。置身高位、参与治国后,他更看重国家的权威, 
因为他知道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里,中国领导人在维护治国所需的权威上是多么艰难。1950 年代担任领导人时,他 
对毛泽东神一般的权力有亲身感受,他知道这种权力能成就什么。然而他也看到,当这种权威在文革期间被消耗掉之后, 
再想做成事又是多么困难。作为头号领导人,他知道仅仅靠法规并不足以让群众服从枣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对法律具 
有发自内心的普遍尊重的国家,而其中部分原因又在于长期以来公民们总是看到领导人在随意改变法律。邓小平就像中 
共领导层的其他同事一样,认为群众不仅需要在学校,而且需要在一生中不断接受宣传,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之 
理解为何要遵守一定的规矩。而这种「教育」,需要辅之以人们对最高领导人一定程度的敬畏,以及对于胆敢蔑视权威 
可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后果的惧怕。 
邓小平知道,他绝无可能让群众对他产生像对毛泽东那样的敬畏。但是,他对如何维持自己的权威也心中有数。 
他在担任头号领导人时已经享有个人威望,其基础是他有 50 年担任中共领导人的资历、他过去的功绩、毛和周曾把他 
作为可能接班人的培养,以及他为国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直到 1981 年,毛泽东的形象一直有着强大的影响,为维 
护自己的权威,邓小平必须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但是,在 1981 年他把毛的基本思想定义为「实事求是」而被人们接 
受,还作出了承认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犯错误的党史决议。这样一来,即便他在某些问题上背离了毛的观点,邓小平 
也足以维持自己的权威。 
邓小平支持「党内民主」的观点。对此他的理解是:领导人要倾听「建设性意见」,以减少犯严重错误的危险; 
然而,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旦作出决定,党员就要执行。 
邓小平认为,发展经济可以加强党的权威和他个人的地位,这种估计被证明是正确的。当 1983 年至 1984 年经 
济迅速平稳发展时,邓小平的权威几乎不可撼动。当经济问题严重时,例如 1980 年代后期,中国陷入严重通货膨胀, 
社会上人心惶惶,邓小平的地位也因之受损。 
 
 
邓小平从未提出过治国原则,但是披阅他的讲话、参考他部下的看法以及他实际作过的批示,还是有可能总结出 
一些可视为其治国模式的基本原则: 
言行要有权威性。邓小平当过十多年严厉的军事领导人,他懂得如何让风趣的谈话也能透出威严。做重要讲话之 
前,他会和其他重要领导人及正统思想的扞卫者一起为讲稿把关,使他确信自己的讲话是在传达党的声音。 
决定一旦宣布,邓小平不会承认错误、削弱自己的权威。在外国客人面前他可以很放松,但在党内他绝不会轻易 
拿自己的权威冒险,而当他一旦使用自己的权威,就会表现得十分坚定。 
扞卫党的地位。1956 年邓小平在莫斯科亲眼目睹赫鲁晓夫对史太林的全面批判损害了党的权威,他决心维护中 
共的尊严。如果他断定某些批评危及中共的尊严或伤及他的领导地位,他会严加限制。如果批评得到很多人的回应,他 
会作出更强烈的反应。当邓小平认为赞扬西方式民主之类的思想具有严厉批评中共的意味时,他会为维护中共的权威而 
作出坚定的反击。 
与毛泽东不同,邓小平不会公开迫害批评者,但是对于他认为威胁到社会秩序的人,他也一向毫不手软。他支持 
判处江青死刑,他把魏京生这种批评者投入监狱。像王若水、刘宾雁、方励之这些批评中共的党员,哪怕他们作出过贡 
献,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其开除出党、撤销职务。后来邓允许他们出国,但禁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回国。 
坚持统一的命令体制。邓小平不相信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能在中国行得通。他认为统一的命令体制更好用, 
效率也更高。中国也许可以有初级的分权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具有准立法功能,书记处有行政功能,纪检委有监督党员 
的准司法功能。但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还是单一的强大权威说了算。 
牢牢掌握军队。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努力保留他本人和党对军队的控制。当华国锋有拉拢军队的迹象时,他立 
刻采取行动切断他与军队的联系。即使在放弃了其他职务后,直到 1989 年 11 月以前,他一直保留着中央军委主席一 
职。在他担任头号领导人的整个时期,他通过他的忠实支持者杨尚昆来确保军队高层的支持。邓小平任命真正效忠于他 
的人枣他过去在二野的老部下枣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类关键职务,他们反过来又能保证没有任何异议团体敢于 
挑战他在党内的权威。 
得到群众的支持后,再作出重大政策的突破。邓小平力求避免草率提出有可能引起很多高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抵制 
的政策。他最有争议的措施之一是解散农村人民公社,但他在 1979 年并没有公开赞成解散公社。他仅仅说,在农民饿 
肚子的地方,要允许他们找一条活路,即使是保守的反对者也难以批评这种观点。看到饥饿的农民因实行「包产到户」 
而产量大幅提高的报告后,他让人们广泛宣传这些成就。在很多地方传出成功的报道、即包产到户得到广泛拥护后,他 
才在 1980 年 5 月宣布支持这种做法,甚至这一宣布也不是广而告之。他仍然谨慎地表示,只在得到群众拥护的地方推 
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而实际上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做法会迅速铺开。 
规避罪责。如果邓小平的政策不得人心或出了问题,通常要由下属来承担罪责,就像把毛泽东的错误推到林彪、 
江青和其他下一级干部身上一样。在一个最高领导层的纪律仍然严重依赖个人权威的国家,邓小平像其他很多高级干部 
一样,认为有时必须丢卒保帅。在某些极端形势下,为了完成当前的任务,他也会拿自己的权威冒险,例如 1979 年攻 
打越南的情况。但是一般而言,下属是被指望为错误扛起罪责的。某些关键问题哪个下属直接牵涉,就由谁来担当罪责。 
根据长远目标作出短期决策。邓小平在 1978 年成为头号领导人时已经 70 多岁了。他经历过无数变故,他领导 
的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自然会对国力的盛衰持一种长远眼光。邓小平上台后,不必面对短期选举,因此他能着眼 
于长远目标,例如从 1980 年到 2000 年让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或在 21 世纪中叶使中国成为小康社会。他也能为香 
港和台湾提供回归之后实行一国两制、至少 50 年不变的政策。在考虑制定年度或五年计划时,邓小平也把它们放在长 
期目标的视野之内。 
采用有助于实现长远目标的政策。邓小平搞四化的努力一旦得到普遍拥护,他就能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政策争取到 
广泛支持。他培养和聘用专家,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取代上了年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他大力精简吞噬着推动 
中国现代化所需资源的党政军臃肿的官僚队伍。邓小平为减少军队和党政官僚的规模耗费了大量精力,因为这一政策受 
到不愿退休者的强烈抵制。邓小平也认识到,很多新的计划必须逐步加以实行。他知道提高教育水准需要数十年时间, 
他必须为实现每一个目标定出标准。 
邓小平很清楚,在新就业岗位出现之前取消国营企业,将造成严重的社会乃至政治问题,所以他决定把关闭缺少 
竞争力的国营企业先放一放,等到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再说。他知道,强迫那些在革命中打过仗的老干部退休会遇到广泛 
 
 
的抵制,他愿意动用有限的财政,为同意退休的人提供优厚的待遇,包括住房和休闲设备,一些高干甚至可以继续使用 
公车。完成了这些困难的转变之后,他才开始建立法定退休年龄的正常制度。 
邓小平大大扩展了有才华的年轻人得到深造的机会,提高了学者的地位,允许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城。他很快就设 
立了计划,使 445 万工作素质有待提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再培训;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鼓励受过教育的人把档 
案存放在那里,以方便人才流往最需要的地方。'139' 
邓小平愿意采取一些过渡措施,但他心中始终想着长远目标。1981 年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国大学生毕业时,邓小 
平继续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把大学生安排到指定的关键岗位。直到 1980 年代末,邓小平才允许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 
邓小平不认为在 1978 年就能预见到哪些制度最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他授意赵紫阳成立研究机构,研究各地采 
用的截然不同的体制。如果试验取得成功,他会鼓励人们尝试在其他地方是否也能奏效。 
正视令人不快的事实。邓小平认为,掌握真实情况十分重要。在大跃进期间,浮夸报告使灾难变得更加深重。邓 
小平会通过不同的渠道验证自己得到的信息,然后再对它的真实性作出判断。即使这样他也会存一份戒心,愿意找机会 
亲自看一看。邓小平尤其愿意听取他所选定的一部分官员的意见,如杨尚昆和他的机要秘书王瑞林,他们能够对他实话 
实说。他也仔细听取外国人向他介绍他们在中国看到的情况。 
邓小平不但避免夸大他认为中国从长远看能取得的成就,而且尽量降低地方干部和普通群众对短期内所能取得的 
成就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此外,他接受专家的劝告,中国不应急于发展大型重工业部门,而应首先集中力量搞好轻工业。 
做事果敢。用中国人的说法,邓小平能做到「举重若轻」。陈云同在军队中与邓小平共事 12 年的刘伯承相似, 
以办事慎重而闻名,属于「举轻若重」的人。陈云注重细节,尤其是在经济问题上,比邓小平要细心得多。但是在邓小 
平看来,想在打仗之前搜集到敌方全部情报的指挥官难免要贻误战机。邓小平确实用很多时间分析自己的决定的潜在后 
果,但在重大问题上,他往往愿意在摸清全部事实之前就大胆推进。 
推进、巩固、再推进。邓小平认为,对于遇到严重阻力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等待 
事情得到巩固后再继续向前推进。'1310'例如,为了使华国锋下台更加顺利,邓小平分几个阶段施加压力,在继续推进之 
前让其他人作出调整。1980 年代初他认为与苏联恢复正常关系的时机未到,但仍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一些有限进展,直 
到苏联因过度扩张而不堪重负,愿意与中国恢复正常关系。 
加强团结,减少分歧。邓小平接手的中国是一个因深刻的内在冲突而饱尝痛苦的国家。1940  年代末、1950  年 
代初地主被消灭,连续不断的残酷政治运动在文革中达到顶点,留下很多「你死我活」的敌对情绪。此外,这些斗争遍 
及每一个村庄和工厂,这意味着受迫害者或其子女往往要和迫害过他们的人一起工作。 
邓小平当政时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减少受迫害者的亲友想寻机「算账」的欲望。他经常利用自己身 
居高位的资格,鼓励人们让过去的事成为过去,专心干好自己的工作。他也经常用「不争论」一语。他把很多有争议的 
问题放到一边,认为不妨把难题留给后人去解决,他们可能有更聪明的解决办法。他还全力支持胡耀邦清理文革中的冤 
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对遭受物质损失的人给予补偿。 
避免宣传过去的恩怨。邓小平指示说,对文革可以作一般性的公开讨论,但不要纠缠于细节,这只会揭开伤疤, 
加重过去的敌意,很可能重新造成冤冤相报。文革期间受到错误批判的干部都平了反,但邓小平建议,给他们恢复工作 
时不要加以渲染,以免让过去的斗争死灰复燃。 
通过试验避开保守派的抵制。党内很多保守的领导人害怕出现资本主义企业。但是当毛泽东时代被迫上山下乡的 
青年人大批回城时,邓小平和其他官员担心他们找不到工作会造成大的社会动荡。由于当时的财政捉襟见肘,政府无力 
在国营企业中扩大就业,因此允许家庭搞「个体户」,以免造成大批人失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资本家雇用八个 
人就是剥削的说法,这被解释成亲自参加劳动的创业者雇用七人或七人以下就不算资本家。个体户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 
发展起来。邓小平得到陈云的同意后说,「看看再说」。最初企业主对雇七人以上十分小心,但是看到政府并不干预, 
其他企业主便起而效尤。邓小平并不与人争论,他只提到「傻子瓜子」,这是由安徽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及其雇员加工 
的十分著名的瓜子品牌。「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