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谋高手李鸿章 (实体书版)作者:雾满拦江-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片折,不长也不短,有一千多字,内中却潜藏了最精深的官场智慧与应对。此片折甚至可以成为现代行政公文的一个模板范本。任何一个公务员,如果想违抗上级的命令,推翻领导的决定,只要参透了这个片折,包你一推一个准。

为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将片折抄录于此。好歹不是篇长文章,也占不了多大篇幅,但是读了之后,包你惊呼:还有如此搞领导的妙法?真是太棒了!

权衡沪镇缓急片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1862年6月23日)

再,钦奉五月初一日寄谕:镇江为南北关键,现在北岸肃清,急宜以重兵驻扎为进规江宁之计。李鸿章如能抽身赴镇,则呼应较灵,于大局较有裨益。其上海兵勇,该署抚亦可于抵镇后会商曾国藩派员前往整理。着曾国藩迅即会商李鸿章,酌量情形,通筹全局,如何可以带兵及早到镇,先占形胜,最为得策。苏省绅士之言,恐有偏私,李鸿章必当审察定见,不可过信,等因。钦此。

又奉五月十四日寄谕:现在楚军东下,已攻克太平、芫湖等城,即日进规九洑洲为合围金陵之计。惟贼势穷蹙,必将铤而走险,江北尚称完善,而防兵单薄,甚属可虞。前次叠谕李鸿章赴镇,与江北各军联络一气。着即恪遵前旨,迅将沪防事宜妥为办理,即日前往镇江整顿一切。大局所关,想该署抚必不敢迟延贻误也。至沪上兵勇应如何设法裁汰整顿之处,仍着李鸿章妥筹兼顾,并拣派得力大员赴沪管带,以资得力,等因。钦此。

仰蒙圣虑殷谆,批示亲切,伏读之下,感激莫名。

臣接督臣曾国藩来函,颇以进攻金陵兵单为虞。又接曾国荃五月初十日自金陵雨花台来信,我军只能围其西南两面,深沟高垒,以水师为根本,以江面为粮路。先为自固,徐图制贼,非添二万余人不能合围。讯生贼供,洪逆调苏湖两处之贼回援,恐成持久之势等语。

臣查金陵城大而坚,从前和春、张国权拥八九万之众,围攻日久,功败垂成。今苏浙两省遍地贼区,黏连一片,处处可以进援,尤与昔年情形迥异。所恃楚师稳练较胜他军,贼数众多,未尽精悍,曾国荃以水师为根本,当可立足。但军数不及二万,其力不足以合围,即未能制其死命。

此次伪忠逆党羽扑犯松沪,负创而遁,闻将连合杭湖贼众赴救金陵。臣深代悬虑,亟欲驰往镇江,就近援助。无如臣原部陆军仅数千人,分两处则均不得劲,专一路则尚可自立。兵事重大,臣何敢易言也。

沪中官民向恃洋人为安危,乃援贼未来之先,洋人分兵四出,援贼大至之后,洋人敛兵不动。臣揆度夷情似非暗与贼通,坐观成败,实系慑于贼众不敢向前。若非臣亲督兵将痛挫凶锋,患且不测。以是知洋人不可专恃,沪防必须自强。

臣忝任苏抚,既不能弃沪中每月二十万饷源之地,又不敢缓镇江接应上下游各路之师。左右思维,实无长策。

至沪上原有水陆兵勇逐营简汰整顿,非臣亲自部署不能钤制。所带诸将中,尚有勇敢朴实之材,实少应变驭众之选,且资望皆浅,未可令其独当一面。臣断不偏信绅士之言,贻误大局。惟军事以得人心为本,臣之谫陋,到沪后稍紧军民之望,未便轻自移动,遽失众心。曾国藩处似亦无统兵大员可派来沪,可否容臣将沪事办妥即移师出江,亦慰圣廑。

抑臣更有言者,冯子材等催臣前往,实欲臣至镇为该军筹饷,未必为进剿起见。现在江北完善,地方所出之饷,专供都兴阿一军尚无缺乏。畛域已分,江南止存镇沪两处,每月仅能由沪分给三万,无地可另筹巨款。臣实深为内愧。冯子材尚能战守,而兵勇疲情已非一日,长江师船大半朽坏,劫夺成风,臣即颉颃其间,止能自立一军,未便控制诸将。若轻言整顿,先失和衷之义。若亲军太少,亦无整顿之资。此皆实在为难情形,臣不能稍有徇隐,谨先附片密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李鸿章是公认的奏折高手,他的奏折连曾国藩都叹为观止,其老辣狠厉,精确制导,绵里藏针,命中率高,天下无出其右。而他之所以有这种能力,只是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问题,更善于技巧性地表达问题。

那么这个片折,又是如何表达问题的呢?

李鸿章的公文秘法

我们把李鸿章的这个片奏,逐节分析一下,以研习这种高明的公文技法,体味李鸿章的谋略与智慧。

这个片折,虽然短小,却分为诸多章节。有的章节简短,有的章节繁复,繁复与简短杂错之际,勾勒出八个主题。

开章两个章节,是复述朝廷两次来旨之事。这是点题,如果缺少了这个,朝廷就弄不清楚你在针对什么事情说话,命中率必然降低,也难收到实效。

目前的行政公文写作,因为吸收了诸多西式技巧,比之于李鸿章那个时代,已经简洁多了。如果这篇公文写在现代,那么它的题目应该叫《关于朝廷第二次指示按第一次指示命李鸿章速带淮兵往援镇江的回复的回复的回复》……你一看这个公文的题目,就知道在现代为什么少见李鸿章这种类型的人才了,这是因为行政公文的题目迷宫,削弱了公文的价值,单这个标题,你就已经输定了。

行文开篇之后,进入第一个主题:热情讴歌赞美上级领导。会写公文的,通过纵情讴歌就把领导给灭了;不会写公文的,讴歌来讴歌去,却把自己催眠了,智商降低了。李鸿章显然是前者,所以他的讴歌简洁而明快,就一句话:仰蒙圣虑殷谆,批示亲切,伏读之下,感激莫名。

第二主题:给对手上眼药。这个对手就是曾国荃曾老九,开篇暗示曾老九在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强攻南京城的私心,以引起朝廷中群臣的嫉恨与警觉,让曾老九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主题:南京城下态势分析,为第二主题提供理论依据,推翻曾老九攻打南京城的计划。因为已经暗示了曾老九的私心,此时这个计划已经是不推而自倒。

第四主题:表扬自己,把李秀成返回南京夸张成负创而遁。这里边隐含有说谎的技巧,他说李秀成负创,彰表自己战绩,别人只能听着,你没办法亲往太平军老巢调查,就只能由着李鸿章胡吹一气。为了强调自己的功业,李鸿章着重强调了敌众我寡之态势,并为下一主题事先做好了铺垫。

第五主题:上海城防态势分析。这个分析的目标主要是洋人,点明了英法联军色厉内荏的本质。太平军数量稀少,洋人就气势汹汹;太平军大至,洋人就急忙找个地方躲了起来。最后的结论是,洋人是靠不住的,上海的安全还是要靠自己,也就是靠他李鸿章。

第六主题:深刻自我表扬。主要是阐明自己的职责,一要保护上海每月二十万的饷源,二要率师离开上海往援镇江,这两个任务是不能兼顾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朝廷只要答应不要这每月二十万饷银,我李鸿章立即送给太平军,绝不耽误一秒钟,你朝廷到底让不让老子送吧?所以最后的结论,就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第七主题:镇江态势分析。这个分析针对的是朝廷命他去镇江整顿军队的决定。理论上来说,在行政公文中明确否定领导决议,是不理性的行为。但李鸿章已经在前面引发了朝廷对曾老九的嫉恨与警觉,这时候的态势分析,恰与朝廷的思维相吻合,非但不会引发领导反感,反而让领导顿时生出英雄所见略同的知己之感。所以说,不是不能否定领导的决定,重要的是否定的方法与时机。如果你在领导改主意的时候提出来,领导保准大喜过望。

最后一个主题:严厉打击不和谐因素。这个不和谐因素,就是镇江的冯子材。冯子材比不了曾国荃,曾国荃是有靠山的,有曾国藩替他撑腰,对曾老九下手只能采用暗示的手段,万不可明着来。可冯子材就惨了,老冯属于政治上不清白、有污点的人。他以前是天地会的叛逆,是跟在张国梁后面跑跑颠颠的小老弟,张国梁投奔太平军,冯子材就跟着投太平军。张国梁投官兵,冯子材又跟着当官兵。而今张国梁战死,可怜的冯子材就成了没娘的孩子,谁逮住都要狠踹两脚。

李鸿章挑冯子材下手,是因为冯子材先惹到了他,提出要求让李鸿章去镇江与自己会师。这项工作是李鸿章超级讨厌的,所以李鸿章对冯子材无丝毫好感,干脆栽赃硬说冯子材让他去镇江,是向他筹款,朝他要钱。李鸿章敢这么乱讲,就是欺负冯子材没有上奏言事的权力,既不知道李鸿章在搞他,也无法替自己辩白。

这个损招,在民间又有个说法,叫打瞎子,骂哑巴。但《孙子兵法·形篇第四》对这一招极为推崇,名之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什么叫易胜者?你骂他无法还嘴,你打他无法还手的倒霉蛋冯子材,就是这么个活生生的易胜者。

如此八大主题纵横交错,必然得出两个结论:镇江不应该去,上海不应该走。而这两个结论,李鸿章的片折上硬是一个字也没提。

他只分析,让领导自己来做结论。

之所以说李鸿章是奏折高手,是因为经过他的分析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只能是唯一的。相形之下,行政公文最闹心的结果就是,你费尽牛力分析了半天,领导拿起来一看,居然得出了与你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情况,会把人活活气死。

总结李鸿章这篇堪称教科书的经典公文,其要义有三:

第一,必须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越浅显,越平白,越具有说服力。

第二,必须要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只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材料越简单,结果越精确。

第三,只摆事实,只讲道理,而不妄下结论。在官场上,任何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只有没结论,才是最正确的结论。

曾国藩的报复

写完了片折,李鸿章摩拳擦掌,开始在历史上大大地露脸。

洪秀全强迫李秀成返回南京,成就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李秀成带走了整整二十万人马,导致上海周边太平军的数量优势迅速转为劣势。

昔日在淮上六年,李鸿章始终被数量不少于二十万的太平军衔尾追杀,最熟悉的战争模式就是疯狂逃命,何曾想到过有朝一日,他也能够享受到追杀太平军的快感?

几日之内,淮军不停追击太平军,连克泗泾、广富林、塘桥、大桥等地。各地太平军根本不敢接战,只顾向着苏州城老巢如飞似的奔逃。这导致京城内外,皇宫朝廷,不断接到李鸿章的捷报。这时候就算是李鸿章哭着喊着想去镇江,朝廷也绝不会允许。

于是李鸿章写信给老师曾国藩,曰:此极痛快之事,为上海数年军务一吐气也。有此胜仗,我军可以自立,洋人可以慑威,吾师可稍放心,鸿章亦敢于学战。

可是曾老师现在正急得以头撞墙,他不停地写信给亲爱的弟弟曾国荃,央求曾国荃切莫孤军深入,快点儿回来。盖因李秀成已统十三王二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走宜兴,绕溧阳,赴援南京。另有线报说李秀成所谓的六十万,其实不过是三十万。拜托,不管是二十万还是三十万,都是以十万为单位,曾老九会被人家活活打死的啊。

曾国藩日记载:睡不能成寐,竟夜候沅弟廿九日信,竟无音耗,寸心如焚。

这时候的曾老师,已经在心里恨透了不听话的李鸿章,连把李鸿章撕碎的心都有。

据曾国藩帐下第一幕僚赵烈文爆料,此时的曾夫子,已经在开始搜集证据,要打掉李鸿章这个不听话的学生。眼看着老师陷入如此困境,他只顾自个儿在上海乐和,这种烂学生,留着有什么用?

揆帅屡调黄军门翼升不至。信札凡十三次,而李少荃径具片奏留,揆帅甚怒,拟参革职褫去黄马褂,不准留苏,来皖察看差遣,已缮稿矣。

事情真的严重了。曾老师这边奏折已经写好了,单等着搜集到足够的证据,就立即上疏,一举端掉李鸿章反动集团,并要求把犯罪分子李鸿章交由曾国藩本人审判批斗。到了那一步,曾老师想踢李鸿章的屁股就踢屁股,想打李鸿章耳光就打耳光,揪耳朵,扯胡须,尽可随心由意。

而这时候的李鸿章,虽然大败太平军,但他仍然不过是个署理江苏巡抚。对于他在江苏任职期间的工作表现,还要等考察期满,由曾国藩这边组成专家小组,写个评语,才能交由朝廷的吏部,根据这个评语来决定最后的结果。

可现在学生跟老师之间已经闹成了这个模样,曾国藩还能同意李鸿章转正吗?

圣人的智慧很简单

李鸿章或许不知道,老师已经写好了弹劾他的奏章,但是他知道,老师最后一定会给他一个良好的评语,强烈推荐他转正为江苏巡抚。

他的依据是什么?

是他相信老师的智慧。

曾国藩,圣者也。圣人这种动物,虽则稀少,却也无甚离奇之处。说透了,圣人比起普通人,就是在智慧上高出那么一点点。

的确是一点点,智慧这东西,真的不用高出多少,一点点的差异就够了。孟子曾经曰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一点点的意思。

比如说吧,人和黑猩猩相比较,基因相似度高达98。8%,差异度也只不过是1。2%。但就是1。2%这么微小的差异,把黑猩猩永远地留在了树上,而人类却穿着衣服,手持火器打打杀杀地闹成一团。

照此推算起来,圣人与普通人的距离,绝对不到1。2%,达到了1。2%这个界限,圣人就不再是圣人,而是另一个物种了。而曾夫子这种类型的圣人,虽然智慧高居芸芸众生之上,但同样也承受着普通人所无法逃避的诸多人生困扰,诸如生老病死,诸如嫉恨情爱,等等。由此可见圣人与普通人的距离,实在是近到了不能再近的程度。这就证明了圣人的智慧,真的只比普通人多出那么一点点。

那么这一点点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单从曾夫子的人生历程推究起来,他与普通人之间这一点点的差异,大概能归结为两个范畴:

第一,曾国藩能够把人与人区分开。

第二,曾国藩能够把人与事区别开。

先说第一条,什么叫把人与人区分开来呢?用句老话就是,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