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葬清-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生之中吊诡之处甚多。但在此时,他的确表现出了这种品质。
两年后,当多尔衮已经成为摄政王时,曾经对女真亲贵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昔日先汗死时,没有确立继承者,诸王、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他们跪着请求我来继位,我说:你们要是这样说,我就要自刎,誓死不从,这才奉今天的皇上登上了皇位。”
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也有数位重臣支持多尔衮,那就是鳌拜等人,他们坚持遵照皇太极的临终遗命,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两黄旗拥护豪格的力量。而豪格虽然号称和硕贝勒,实际上真正属于他的兵力却只有七个牛录,尚不足半个旗,加上誓死拥戴长子豪格的八大臣,主力部队仍然不到两个整旗。
至于新建两红旗旗主代善和萨哈廉都在此时选择了态度暧昧,正蓝旗莽古尔泰则是表示支持多尔衮登上汗位,新建镶蓝旗则被多尔衮掌控在手中,再加上他们手中本就有的正白旗和新建镶蓝旗,多尔衮其实赢面非常大。
在这种实力分布中,双方可能都感受到了形格势禁,都产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多尔衮若欲令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弹。其后果无法预料。很有可能像我国历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游牧渔猎部族国家一样,经过反复自相残杀之后,飞快地烟消云散在那广阔无边的山野大漠之中。
于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十一天,在大金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事先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应该说,上述情形是这个结局的重要原因,这个结局则是上述情形的逻辑后果——
会议在今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举行,诸王大臣们列坐于大殿的东西两门房。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多尔衮厉声叱责他们没有资格先说话,勒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英王阿济格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沉吟不语,未置可否。阿济格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这种情形表明,努尔哈赤死前,可能至少在口头上确曾有过遗诏。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阿济格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于是,阿济格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然后,豪格离开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先汗,衣于先汗,先汗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先汗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先汗于地下。”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先汗的大哥,我老啦,先汗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阿济格见多尔衮已经继位无望,也跟在代善后面走掉了。
留在会场中的诸王公贝勒不再讲话,一直在观望中固山额真们更是一言不发。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豪格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显然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大家按照惯例共同盟誓,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效忠大汗,绝无异心云云。
这一段过程,在官方史书上失载,所以在《大金实录》、《金史稿》中均无从查考。有一位朝鲜人写的秘密报告留下了这次推举会议的记载。这位人质是朝鲜商人,他在滞留沈阳期间,颇受满清王公贝勒们的礼遇,交游十分广泛,了解许多大金朝高层的秘辛,并不定期地撰写“秘密状启”报告给本国政府,其实也就是护龙军安插在大金的诸多探子之一。其作用类似我们今天密级很高的内参、情况简报或间谍收集的情报。他曾经参加了皇太极的丧礼,上述事迹便保留在此人留下的《沈馆录》一书卷六〃沈阳状启〃中,应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多尔衮出人意料地推举出一个两岁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显然与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政治权力传承中的深层精神不符。因此,王公贝勒们盟誓之前,镇国公艾度礼便表示“二王强迫我们盟誓,我心里实在不服,不过是表面顺从,主人年纪太小,我觉得很不爽”,“二王掌握权力,也不合我心意”。然后,在盟誓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焚告上天。
另外两个人也对这一结果感到不满,开始出来活动,试图TF既成事实。这两个人一个是代善的儿子硕托,一个是萨哈廉的儿子即代善的孙子阿达礼。他们二人在诸王公贝勒已经对天盟誓,但小皇帝福临还没有举行仪式登基为汗之时,动员大家TF成议,拥戴多尔衮。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发自己的一子一孙违反誓约,最后,二人被毫不容情地处死。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被逼无奈还是大义灭亲,代善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又一次发挥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其凛然不可侵犯的警世作用应该是巨大的。
历史上,在我国古代游牧渔猎部族中,许多分裂、仇杀与消亡都是在此种情形之下发生的。后来的事实发展表明,在几大政治势力的形格势禁之下,特别是在汉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多尔衮的做法可能是顾全大局、防止内乱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此时,坚定拥护皇子继位的两黄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来到三官庙聚会,他们发誓要“六人如同一体,辅佐幼主”。福临继位后,他们中的几位迅速向多尔衮靠拢,不再理睬豪格,令豪格极度郁闷。此种情形再一次表明,此时的大金国,已经在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深刻变化。
福临依旧在这个时代即位为汗了,但是和原本历史不同,此时的皇太极应该已经称帝建立大清了,但由于龙辰率领的护龙军横空出世,导致女真被迫转为防守,皇太极并没有能够称帝建立大清。而且,皇太极的死也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了数年,导致如今的福临才两岁多,比原本历史上即位时还要小了四岁。
正文 第七章 习惯性坑队友(第三更)
更新时间:2013811 1:31:30 本章字数:2468
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过一个会,会议的重大决定是,从摄政王开始,所有亲王、贝勒、贝子〃“悉罢部务”,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当年,皇太极设立政府六部,本来就有削夺诸王贝勒权限的意思,并曾经有过悉罢诸王贝勒分管部务之举。
后来,随着皇太极权位的巩固而渐渐放松了控制。如今,多尔衮再次祭起这一招儿,意图仍然在于削夺诸王贝勒们的权限,使他们只能“议政”,而不能“干政”。多年以后,到了雍正及其儿子乾隆皇帝时代,索性连诸王议政的权力也予以废止。从此,给这个政权带来过勃勃生机的贵族共和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剩下了完全汉化的皇权**,这个政权也就此步入了真正的回光返照。
(最近看见一些明粉说明朝的内阁是伟大的民主,对此小龙只想“呵呵”,若是如此,那之前小龙写得八旗里面的诸王议政不是更厉害的民主么?在封建社会里谈民主等于在粪坑里面闻花香一样的滑稽,将一个人的权力分割一部分转移到几个人身上,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民主定义了。罢了,为了防止被打成满遗,遇到这种帖子小龙都只看看,不说话。小龙喧)
与此同时,这一年,帝国内阁首席大学士周延儒被皇帝下令赐死。这是崇祯皇帝继杀死薛国观之后,第二次处死首席大学士,由此,朱由检成为整个大明帝国唯一一位杀死两个宰相的皇帝。
说起来,薛国观能够当上首席大学士和海东龙帅还有点关系。护龙军大军大破辽镇,收锦州、屠宁远、破山海,龙帅更是领上万铁骑极为嚣张地杀到京师脚下,指着大明皇帝破口大骂,这些事对大明的打击空前巨大。刘文镜、吴阿衡之死,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这几个猛人被朱由检火急火燎地调离陕西前线,北上去防备护龙军,李自成、张献忠有了喘息之机等,都是因为这次战争所致。
当时的首席大学士在此期间举措失当,从而丢掉了首辅的职位。于是,薛国观坐上了这个位置。
在大明帝国制度下,有三种人是轻易得罪不得的,一是皇亲国戚,二是太监,三是特务组织东厂与锦衣卫,其道理不言自明。这也是大明王朝积重难返的原因。谁知,这薛国观当上首辅之后,却一举把这三种人全都得罪得不轻。
有一天,朱由检和薛国观聊天,谈论起如今社会风气太坏,到处都是贪官污吏,君臣之间不胜感叹。薛国观叹息说:“假如东厂和锦衣卫能够恪尽职守的话,贪官污吏们就不会如此胆大妄为!”
此话一出口,站在边上的提督东厂大太监王德化便吓出一身冷汗。薛国观一言不慎,便一举把太监和东厂特务双双得罪。从此,东厂的大小特务们就开始恪尽职守地严密监视起内阁首相,并不时把薛国观收礼受贿的事迹报告给皇帝。
不久,君臣二人为经济窘迫、军费没有着落发愁。薛国观便给皇帝献了一策,他建议皇帝发行“国债”,向大臣和皇亲国戚们借钱。这家伙特意举出了一个离皇帝很远的亲戚侯爵李国瑞为例,说他拿出四十万两白银应该不难。这李国瑞是崇祯皇帝曾祖母即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后人,素以有钱著称。当时,李国瑞正在和弟弟李国臣闹别扭。李国臣就放出风去,说他父亲死时留下了四十万两银子,自己应得二十万两,可以全部捐献给皇帝充作军费。皇帝一听大喜,立即下令勋贵们捐资助饷。
李国瑞为了显示自己没有钱,把房子拆了,然后,把家里的破铜烂铁统统摆到大街上叫卖,说是要换钱帮助国家度过难关。朱由检听说后,怒火万丈,立命夺去李国瑞爵禄,致使李国瑞惊悸而死。另一位重要的皇亲国戚周皇后的父亲也是到处哭穷,周皇后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也为了帮助自己的父亲,悄悄给了父亲五千两银子,于是,皇后的父亲勉强捐出了一万两。后来,李自成进北京后,据说,在周皇后的父亲家里,敲剥出的数字是五十三万两白银。这些吸附在大明帝国枝干上的皇亲国戚们靠着吸食大明帝国的血液养肥了自己,却一点都不着调反哺。
就在皇亲国戚们人人肉痛不已时,朱由检的第五个儿子生病了。据说,病中的皇五子看见自己的高祖母李太后,如今是九莲老母菩萨,她老人家责备朱由检对外家不好,所以,先降灾皇五子,如果朱由检不痛改前非,还要让所有的皇子都死。过后,这皇五子真的死了。这显然是太监、宫女、外戚们联手玩的把戏,却也是最有效力的把戏。朱由检大受刺激,立即册封李国瑞的儿子为侯爵,归还了所有捐献钱财,并在心中切齿痛恨薛国观。
有一天,朱由检命令薛国观为自己起草一份谕旨,薛国观交上来后,朱由检很不满意,当场将那份草稿扔在地上,并一一历数薛国观贪渎舞弊之情事,命群臣议罪。最后,薛国观被皇帝下令开除公职,遣送回乡。
这薛国观在职期间可能的确敛财有术,离开北京时,装运财物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东厂的特务马上报告给皇帝,皇帝遂下令将他捉拿回来处死。于是,薛国观成了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间,继洪武皇帝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嘉靖皇帝朱厚熜处死夏言后,被处死的第三位宰相职级的人物。时人与后人普遍认为这薛国观罪不至死,死得有点冤。他死后,朱由检下令不许家属收尸,将尸体扔在那儿长达一个月,致使遍体蛆虫,腐烂不堪,臭气熏天。
事实上,薛国关确实死得有点冤,按照如今的思维模式去解读他的一系列做法,就能看出一点端倪。首先,他给朱由检指出了特务机关的不作为,指责他们已经成了排除异己的工具,却丧失了原本的作用。其次,他给朱由检指出了皇亲国戚对大明帝国的危害,说他们是一群养肥了的蛀虫,可以拿他们开刀。仔细思量下,能爬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薛国关又岂是那种蹩脚的政治白痴?在大明绝大部分大臣只知道尸位素餐得过且过时,他还算有些勇气,愿意得罪别人也要给朱由检来个忠言逆耳。
谁知道朱由检又一次习惯性地卖队友,在真的出了事情后,就只能拿薛国关出来顶罪,杀了他来安抚那些皇亲国戚。这也是朱由检做人的失败之处,大臣们又不傻,自然能够看清楚皇帝的那点担当,自然就逐渐的君臣形同陌路。我们总是可怜李自成进京时,朱由检一个人在朝堂上,却不见有大臣上朝的凄凉,其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南宋被灭,十万读书人投江殉国呢,到了朱由检这里就是近乎众叛亲离,实在怪不了别人。
正文 第八章 牛二见李闯(第四更)
更新时间:2013811 1:31:30 本章字数:2191
周延儒是一个在帝国官场上几上几下的老官僚,属于那种好事坏事都掺合着做过一些的人物。他的死,自有其取死之道,却也很有点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周延儒死后,和大名鼎鼎的严嵩一道被列进了《明史》中的〃奸臣传〃,后世一些史学家认为有点莫名其妙,觉得此人似乎还没有这样的资格。
在原本历史上,崇祯一朝十七年,总共使用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史称〃崇祯五十相〃,就是崇祯皇帝有五十位宰相还亡了国的意思。讥讽的味道很重。
周延儒在崇祯三年九月,曾经出任过一次内阁首辅,当时,朝廷内党争剧烈,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是非善恶的底线,衡量国家事务与用人的标准大体上以是不是自己人为准绳。周延儒是江苏宜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