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宋-十字-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例如某村,有二十户加入合作社,则此二十户在做完自己家的事情之后,凡于大家都有利的公益事业,如修路、挖渠等等,皆当一起去做,如此,则平时一家一户难以做到的事情,都能做成,二十户人家一齐得利。
「又各家各户,有人有牛,有人无牛,则有牛者助无牛者耕田,无牛者则以相应劳力补偿有牛者,如此则不误农时。
「又凡贫苦之家,不能得青苗钱之济,则合作社其他社员一齐出资帮助他,待到他家境好转,再还清这笔钱。」
「此真良法也!」
赵顼叹道:「然恐愚夫愚妇不能行,须地方长吏督导之。」
「乡有乡老,族有族长,可为头领。此事共济乡里,若有循吏为导,则未必不能行。」
石越也知道,合作社实行起来,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但是,他和潘照临推演许久,认为只要不让地方官吏参与进去太多,则纵使无利,也不至于有害。
毕竟,地方官吏能从中谋利的机会,实在不太多。
「卿言甚善,卿可将此事写成札子呈上,朕当下中书议行此二法。」
赵顼真是难得的振奋,这个石越,的确不是凡品。
在《熙宁年间诸事纪事本末》卷第十二中,曾经提到:熙宁三年十一月,赐紫金鱼袋、秘阁校理、著作佐郎、白水潭山长,石越接受皇帝召见,说及青苗法的利弊以及改良的方法,皇帝非常赞赏。
回府之后,石越就写了《青苗法改良条例及请行农夫互济合作社札子》上呈皇帝。
皇帝读后又赞叹了许久,称石越是「天下奇才」。并将石越的主张交给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翰林学士院、御史台的官员们讨论,预备颁行。
当时,王安石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冯京是参知政事。
讨论进行了十天,官员们意见分歧,各不相让,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
王安礼力劝王安石同意推行,他对王安石说:「这也是变法,并且,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还可以塞住旧党的口。」
但王安石也一直难下决定,因为他既认为石越的建议,对他推行的青苗法改动太大,面子上过不去;心里又认为石越的主张是对的。
曾布也劝王安石准许推行石越的建议。吕惠卿当时正在辞官守孝,接到消息,立即写信给王安石,力劝王安石反对石越的建议。
乙卯日,皇帝在崇政殿召见群臣。因为众官员久议不决,大怒。王安石与冯京摘掉官帽谢罪。
在此之前,开封府判官、祠部郎中赵瞻因为出契丹,而得以入见皇帝,皇帝问他青苗法的情况,赵瞻所说青苗法的利弊,与石越所说情况很符合,所以皇帝才对石越的说法深信不疑,矢志推行。
而王安石最后也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决定,于是决定支持石越的主张。
王安石决定之后,中书省通过决议说:「石越的各项建议都可以推行,他的青苗法改良办法,可以先在京东西路、两浙路、河北东路试行,其他各路,暂时不变。
「但是,原来要征收青苗法的利息钱减为一分息,并且禁止强迫百姓借贷青苗钱,借与不借,由百姓自愿。等石越的改良办法推行三年之后,如果成功,再在全国推行。
「而农夫互济合作社的法案,则立即在全国推行,命令各州县长官负责执行。」'奇书网 。Qisuu。'
中书省的最后决议,之所以决定在三路试行石越的改良方法,是用王安石的儿子,天章阁侍读王雱的计谋。
王雱私下里对王安石说:「大名府、应天府、杭州,都是旧党的名臣为长官,执行新法大都不太得力。
「让他们去推行石越的改良办法,如果失败,是让旧党的名臣们和石越互相怨怪,皇帝可以由此知道他们不值得依赖;如果成功,则是我们谨慎推行政策、为国家考虑的功劳。这样做,对国家有利,对新法无害。」
石越的主张,之所以最终得到通过,还是因为王安石等人虽然与旧党互相攻击,与石越意见不同,但是他们的心中,却没有太多的私心,也是以国事为重的。
当时,韩琦在大名府,苏轼在杭州〈注十七〉,二人都很欣赏石越。
韩琦很欣赏石越,虽然二人当时未曾见面,但他读石越的书后,赞叹说:「石越是青年中的英杰。」
石越的青苗法改良条例,在地方上推行顺利,和这二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其他石越的朋友,如唐棣、李敦敏、柴贵友、柴贵谊等等,也大都在青苗法改良条例试行的三路为县官,这些人全都全力推行石越的法令。所以石越的主张,最终能大行其道。
后来,中书省又制订了《提举青苗法问事条例》、《钱庄法》,这都是石越倡议的。这也是后世之人所说「民法」的开始。
当时,石越以区区秘阁校理、出入禁中侍读的身分,凭借着皇帝的特别敕令,出入中书省,与各位宰相参议国事,天下人都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
而等到事情成功结束之后,石越就辞掉一切赏赐,退居白水潭早晚讲学,天下人对他这种高风亮节,更是推许。
当石越在中书省参议国事的时候,但凡碰到王安石等人声色俱厉的高声争辩,导致事情久久不能决定;或者,事情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之时,石越都能够从容地应付对答。
他从没有说过一句恶语,也从不高声争吵,仅仅是讲道理,就事论事,再不谈其他的。
冯京私下里对人说,石越有宰相的度量,可惜他的字太丑,常被大臣们笑话。
在石越的各项主张推行之时,也有不少人不停地攻击、污蔑,不过这些攻击的言语,有很多是迂腐无理之话。
王安石既已赞同石越的主张,对石越也非常维护。这也是因为此时吕惠卿不在朝中,所以石越与王安石,还能配合良好。
……
石越的主张推行于世,仅仅二年,所试行的三路,都认为他的主张简单易行,于国有利;于是逐步推行至全国。
天下钱庄盛起,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石越的主张推行十年之后,每县都有了钱庄,农民很是从中受益。
后来渐渐又有商人,向钱庄借钱做生意,办钱庄的商人为了谋取利润,在熙宁十年的时候,成都、杭州唐氏钱庄以及京师的桑记钱庄,率先向在自己钱庄存钱的人发放利息。
后来别的钱庄纷纷仿效,以至于现在有学者,竟然不知道熙宁十年以前,凡在钱庄存钱的,不仅没有利息,反而需要付保管金。
这件事也算是熙宁年间,各种事情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现在附记在此。
至于国子监与各学院,为了满足商业发展的要求,而开「会计课」,天下又推行财务审计、统计报表的方法,追寻其根源,都是始于石越对青苗法的改良。
根据桑充国的遗稿《白水潭纪闻》记载,当时,在石越幕府中的潘照临,也参与了这件事情。
中书省久议不决的时候,潘照临劝石越立即去见王安礼与曾布,希望得到二人的帮助。又劝石越写信给王安石,说王安石也有为公忠君之心,可以用道理说服。
石越听他的建议,拜会王安礼与曾布,却始终没有写信给王安石。
桑充国与沈括协助石越,主持白水潭学院的事务,石越的各种行动,他都有参与,所以,他的记载是可信的。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怀疑石越在那个时候,已经与王安石不和……
注十五:此次任命,历史上本在十二月发生,历史在此发生改变。
注十六:常平仓,宋代利民之法。早在汉朝与隋朝就有,在丰年积蓄粮食在常平仓、义仓,在后周时又有惠民仓。
到榖价贵时,动用常平仓来稳定粮价;在灾害时动用义仓的积蓄来救济灾民。惠民仓则是在灾害时减价出售,以救济百姓。
宋朝将三者统一,称常平之法。常平仓的积蓄,实际上是国家的战略储备,用以应付各种危机。青苗法又称为「常平新法」。
注十七:历史上,苏轼迟到熙宁四年二月依然未赴任上,历史在此发生改变。此后事例,不再说明。
第四章 争鸣
开封城外西南,比往年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条平整的大道,连通着南面的戴楼门,和西面的新郑门之前的官道。
这条平整的大道,其宽可以容纳两辆马车平行,是大宋第一条水泥大道。
虽然不及御街那样一块块的青砖铺成,几乎光可鉴人,也不及官道平整,但是花费的人力物力,都要少得太多,而且下雨天,也没有官道难免有的一些泥泞。
这一天风雪交加,正是熙宁三年的十二月,一年最冷的日子。
一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蓑衣、斗笠之下身着白色长袍,腰佩一柄大理弯刀,骑着白马,正缓缓在这条水泥道上行走。
从这里前去不多远,便是闻名天下的白水潭学院了。在应天书院读书时,就听说这条大道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同窗们说起此处,无不眉飞色舞,悠然神往。
自己十六岁离开家乡洪州,游历天下,二十岁到了应天府,在应天书院读了整整六年书,但考上举人后,运气就开始变坏,或者省试不中,或者如去年一般,干脆大病一场,连赴京的机会都没有。
虽然一身武艺,却终不甘心去考武举,本朝名将狄青,还不是因为少了一个进士出身,而倍受歧视?此时,离下一次省试还早,正好到白水潭来长长学问。
只是京师物价太贵,但愿白水潭这个地方,可不要像开封城里一样贵才好,否则自己终究是住不起的。
年轻人一边想着心事,一边前行,忽然听到身后有马车压过积雪的声音,他心里纳闷这种天气,还有人像自己一样去白水潭,忍不住回头望去。
跃入眼帘的是一前一后两辆马车,从马车的布置和车夫的动作来看,应当是在车行租来的。
看着马车朝自己急驰过来,白袍青年拉了一下缰绳,把自己的马让到一边。
那两驾马车却在他身边停了下来,前面的马车内有人掀开厚厚的车帘,温声问道:「小哥,你可知道白水潭学院还有多远吗?」
此人四十来岁的样子,穿著绿色长袍,很是平易亲切。
白袍青年朗声笑道:「这位先生请了,在下也是第一次去白水潭。」
「哦?如此天寒地冻,何不下马上车,一同前往?」中年人温言相邀。
「多谢先生美意,不过,在下习惯了这种天气。」白袍青年抱拳谢道。
「如此白水潭学院再见。小哥,请了。」
「先生恕罪,在下先行一步。」白袍青年挥鞭驱马,踏雪而去。
两炷香的功夫,就可以看到前面有几座果林茂密的土丘,因下着大雪,琼枝玉树,颇见清雅。
于林丘之间,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其碧如玉的水潭,虽是严冬,亦未结冰,可见水潭之深,大片大片的雪花落于潭水之上,稍触即化。
就在果林与水潭之间,有几条碎石小路蜿蜒而入,不知道通向什么所在。举目眺望,在林木之后,可以看到一层层建筑的屋顶。
「多半到了吧。」白袍青年暗自忖道:「真是世外桃源呀。」
为了表示尊敬之意,他翻身下了马,牵着马缓缓而行,一路欣赏沿途的景致。
绕过几座丘林之后,读书的声音隐约传来,他侧耳听去,却是「……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那是《论语》里的句子,只是这声音稚嫩,却让人颇为不解。
循声而往,白水潭的全景,渐渐跃入眼帘。
声音是从一排红色砖房中传出,此时走得近了,听得越发清楚,这明明是十二、三岁的稚童读书的声音。白袍青年心里纳闷道:「莫非,我走错地方了?」
小心地牵着马走了过去,却见红色砖房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白水潭学院附属小学校」〈注十八〉几个大字,这才恍然大悟。
从这排砖房顺着白水潭边转过一个弯,便看到第一道横门,横门之上,是当今熙宁皇帝亲笔手书:「白水潭学院」。
瞻仰了一会儿,才去看左右立柱上的对联,右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左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却是石越所作、苏轼的书法。
白袍青年默读良久,自言自语地叹道:「好一个事事关心!」
他牵着马,顺着水泥小路继续前进,这条路的两旁都种了竹子,慢慢离开白水潭,渐行渐远,往更深处去了。
那竹林之下,不多远就有一个石椅,显是给学子们平时小憩所用。有时可以看到分出一、两条小路通往林中,路之尽头,依约是一些亭子。
他也不能一一观赏,只顺着水泥碎石小道一路前行。
走不多久,终于人渐渐多了起来,不少学子在雪中走来走去,有些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吟诗唱和,有些人则在屋檐下倚栏唱着小曲儿,也有人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
凡是老师走过时,学生们都会自觉地让到一边,躬身问好。
见他牵着马进来,便有几个打杂的人过来,帮他把马牵到马厩,问道:「这位公子,是来求学还是访友?」
白袍青年笑道:「自然是求学。」
「那就不太巧了,学院每年九月分,方招收新的学员。
「此时来的,可以随班就读,学院虽然只收很少的学费,但也不发书本,不提供住宿。若是求学,只能住到附近村民家了。」
有人笑着说道,一面又热情地介绍道:「不过,公子不用担心,书本西边的白老二书店就有得买,和东京城价格一样,住宿若是能找到一处村民家,一个月只要三百五十文,很便宜的。
「如果想清静一点,住东头的白氏客栈和北头的群英客栈,一个月也只要三贯钱,比东京城便宜多了。像我们这里的马厩,草料钱只要东京城的一成。」
白袍青年几时见过这样的学院,店铺和学院浑然一体,虽然觉得挺方便,不过,也是听得目瞪口呆。
原来,白水潭学院的学生一天比一天多,教室和管理倒还好办,但是,学生住宿与生活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石越不想把这些学生拒之门外,就和白水潭的族长们商议,想出了这个办法,让白水潭的村民到学院里,开书店、客栈、酒楼、成衣店、洗衣店、车马行、马厩等等服务设施。
白水潭学院几个月来,已经猛增到两千多学生,因为凡是游学京师的学子,无不知道白水潭这里生活成本低,而且学术气氛好。
便是原本不想来这里读书的人,也愿意交了一年的学费,住到这学院附近来,天天能听到不同的大儒讲学,又省了不少钱,何乐而不为?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