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太宗(套装全3册)-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尉迟敬德不耐烦再听,遂起身告辞。
房玄龄和杜如晦顺利地打发走尉迟敬德这个刺头儿,其他望风的人闻讯后不免气馁,再也不敢轻易来此寻衅。这样,并省官员之大事就顺利平稳地完成了。两人办完这件事情,即开始着手整理尚书省内部庶务。
他俩召来六部尚书、侍郎,询问他们如何整顿厘改庶务。大部分人面露难色,不肯言语。户部尚书裴矩说道:“此次并省之后,户部留任人员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下官这几日一直夜不能寐,整天盘算着如何调理人手。唉,原来的事情一点都没少,可人员一下子少了那么多,不由得手忙脚乱。现在若再让厘改庶务,时间是不是有点太仓促了?能否过上一段时间再说?”大部分的尚书和侍郎显然赞同裴矩的话,缓缓点头。
杜如晦听后立刻给挡了回去:“今天召集你们来,不是议论做与不做,而是如何来做!以前人多之时,是因人设事;此次并省之后,就要因事设人。以前多次说过让你们行并省之事,皆被你们以各种理由推搪下来;现在并省已毕,若按以前的老套路运作,那前面的劳作岂非都白费了?”杜如晦任兵部尚书时,行事雷厉风行,干练有度,同僚之中皆以强硬誉之。
房玄龄说道:“皇上亲口对本官说过,官在得人,不在人多。尚书省执掌总领百官、仪刑端揆,上下传达之通畅为首要。此次并省之后,留任者相对都是一些干练之人,可使他们一专多能,使类似的活儿兼并在一起,即可提高处理庶务的效能。至于如何运作,我和杜仆射商量过了,十日内由各部拿出预案。经过核查后,即予施行。”房玄龄平素儒雅谦和,像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并不多。
李靖新任兵部尚书,对房杜两人大刀阔斧厘改吏治的做法由衷地赞成。有唐以来,似李靖这样军机冠盖天下者,实为第一人,其洞察时事与前瞻将来之能亦为超绝。他伸手从袍袖中抽出一卷文册,将之递给杜如晦,说道:“所幸杜仆射为下官的前任,兵部厘改已久,李靖此来倒是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杜仆射,这是下官令人拟出的一份草稿,就兵部人员设置及职能,还有庶务办理之程序,大致做了些说明。不知道能否以为预案之用?”
杜如晦展开一看,只见其中所列甚详。全卷共分为四章:一曰人员构成,包括尚书、侍郎在内,兵部仅设属官二十三人;二曰职掌范围;三曰办事程序,其中如移文一节,皆规定了详细的时间;四曰应急预案。杜如晦看完后将之交给房玄龄,说道:“人言李药师能卜先机,我今日算是开了一次眼。不错,我所说的预案就是这样。总而言之,京城百官经过并省之后,设法提高办事能力,使政令畅达,人倍其能,即是此次厘改的主要目的。人言上行下效,我们这样做,相信下面的州县也不能无动于衷。”
褚亮点点头,说道:“杜仆射,等一会儿请将兵部的预案让下官一观。此次房杜仆射行并省之事,再厘改吏治,说来其中多是吏部的事务。唉,吏部今后定当知耻而后勇,说什么也不能落在后头。”
杜如晦微微笑道:“褚先生以前多掌文学之职,此次入主吏部,皇上其实最重你的‘廉直’一节。我们现在行并省,搞厘改,仅仅是表面的事情。我们要赶快将这两件事情做完,然后将之更好地服务于皇上的旨意。像户部,须以兴农为第一要务,今年天旱少雨,又生蝗灾,如何保证秋收,减少损失,就看户部如何协调地方了。另外,皇上说过要选用良吏,无非有两条途径:一在现任吏员中发现,二通过科举铨选以随才授任。褚先生,今后的吏治如何,关键就要看吏部如何识人。”
褚亮连连摇手,说道:“慧眼识人不是下官的长处,房杜二仆射多年来随皇上阅人无数,我只可为辅助。”
房玄龄眼光离开文册,对大家说道:“就这样吧,大家可依兵部此例交来预案。我原来想限为十日以内,现在看来时间太长,那就五日吧。”
房玄龄、杜如晦入主尚书省之后,这里顿时面貌一新。两人勤劳理政,处事公正且铁面无私。他们一心扑在尚书省的事务上,往往通宵达旦,等闲难得回家一回。有时候忙起来,他们甚至将到政事堂参加宰相议事例会的事儿都忘得无影无踪。
政事堂设在门下省,是宰相办事的处所,例由中书令负责召集宰臣议事。李世民在听朝之余,常常爱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宫的弘文殿,他到这里多与饱学学士商榷史事,以为今用;还有一个地方即是政事堂,他到这里多与宰相们商议国家大事。
按唐制度,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皆为宰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亦为宰相职。然三师、三公现多阙员,眼下仅有裴寂为司空,而李世民只让裴寂有一个司空的名分,却不许他参与朝政来政事堂议事。经常来此议事者,计有门下省侍中高士廉,中书省中书令温彦博,尚书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最近又新加上长孙无忌和魏征,共有六人。
这日散朝之后,温彦博、高士廉、长孙无忌、魏征依例入了政事堂,然左等右等不见房玄龄和杜如晦前来。原来他们两人下朝后直接奔向尚书省,显然忘了这码子事。发生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回了,负责召集宰臣议事的温彦博,知道他们未来的原因,一面打发人去尚书省催请,一面不满地嘟囔道:“既然位居宰辅,当思天下之事。他们这样整日想着本省的事务,干脆别当这个宰臣了。”
这日的议题是绵州等地报来开挖河渠的奏折,李世民鉴于隋炀帝开挖运河的遗祸,对此事极为慎重,嘱咐政事堂议论后再决。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此事的正主儿,他们不来,此事无法开议。几个人只好相对而坐,随便说些闲话。
魏征最先开言:“这两位仆射到任后,终日忙忙碌碌,说来还是有些效果的。我这些日子明察暗访,觉得吏治之风确实有所变化。他们两人在那里铁面无私,且处事公平,不喜下面贪墨阿私,溜须拍马,下面的人眼见这样,只好收起短处,勤勉办事。以前诸省中以尚书省最有油水可捞,其风气未免不正。现在他们致力于吏治,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长孙无忌笑道:“人言魏大夫眼光准鼻子灵,果如其然。要说这监察百官的事儿,是御史台的职责。你这样忙碌,就不怕别人说你的手伸得过长吗?”
这时听见外面有人接话:“谁的手伸得太长呀?”话音未落,就见李世民已经跨入堂内。
几个人急忙立起身来迎候。原来李世民有话,他若到了政事堂,诸人不用再行跪拜之礼。
大家坐定后,长孙无忌将刚才与魏征的对话说给李世民听。
李世民听到长孙无忌说魏征的鼻子灵,忽然想起自己面对长孙嘉敏时骂魏征的话,不禁“扑哧”一笑,马上又转入正色道:“魏卿如此,好呀。朕昨日看到裴矩上了一份奏折,是谏朕之失的。这份奏折说来也和魏卿、玄龄、如晦都有些干系。”
原来李世民患于官吏贪墨成风,即让常何派宿卫扮成各色人到各司办事,并试着贿赂那些经办人员。户部的一名门令答应通融,悄悄受绢一匹。李世民闻知此事,即令将此人处死。裴矩作为户部尚书,很快知道了此事的始末,遂上疏道:“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李世民阅罢觉得有理,遂令人将此名门令放还本职,责令裴矩重重诫勉其一番,不再治其罪。
李世民将过程大致说了一遍,然后说道:“这件事儿和魏卿的干系,就在于魏卿开了谏诤的先声,裴矩虽不在谏官之列,闻朕之过即来谏之。朕记得魏卿以前也曾经谏朕要以诚信待人,朕派人密赂官吏,即为诈也,步了曹孟德后尘。由此观之,魏卿与裴矩皆守了一个‘理’字。至于和玄龄、如晦的干系,正如魏卿所言,他们整饬了尚书省的吏风,使人尽以公心办事而已。像裴矩这样的人,他在前隋时候惯会见风使舵,到了我朝竟然变得忠直,委实不容易呀。裴矩能有今日,确实受了众卿的影响。”
众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高士廉说道:“陛下其实自谦了,百官如此,盖因君主首善。岂不闻‘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这句话吗?裴矩所以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子有什么变化,只是因为君主不同罢了。”
李世民不免有些得意,目视魏征道:“魏卿,你以为呢?”
魏征点点头,说道:“高侍中所言,臣也是这样以为的。只不过为政之道,不可浅尝辄止,更不能见到一点效果就沾沾自喜。圣人所以说居安思危,正为此也。陛下,眼下的治化刚刚开始,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李世民的一团高兴被魏征的这番话打消下去,神情不免难堪。不过他最近多经历这样的场面,尤其在魏征面前已经习以为常,就很快地调整了神态。恰在此时,房玄龄和杜如晦迈入堂来,他们见李世民坐在堂上,急忙躬身施礼。
李世民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一面招呼两人坐下,一面说道:“玄龄、如晦,你们两人平时是最有章法之人,缘何就忘了来这里议事?听温卿讲,你们这也不是第一回了。你们既然位列宰辅,须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能天天陷身于尚书省的事务堆里,这样不好。”
房玄龄小心答道:“皇上所责甚是,只不过臣与如晦刚刚入主尚书省,诸事忙乱,一时理不清头绪。”“不错,朕看你们确实忙昏了头。你们既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这也是你们做宰相的主要职责。朕听说你们每每听受辞讼,竟然日不暇给乐此不疲,还有时间替朕求贤吗?从今日开始,有关尚书省的细务可交尚书左右丞处理,唯大事及其他当奏者,方容你们过问。”
房玄龄和杜如晦急忙站起,齐声答道:“臣遵旨。”
李世民挥挥手,说道:“言归正传,赶快议事。”
各地此次报来的兴修水利项目,计有虢州欲修弘农渠,福州欲修材塘,绵州欲修折脚塘和云门堰,并州欲修栅城渠。这些工程量其实都不大,只不过今年以来李世民多次诏令不许滥征民力,各州刺史极为慎重,不敢擅专,因报来请朝廷示下。
温彦博简略地将以上工程叙述了一遍,然后抬头征询大家的意见。
房玄龄说道:“今年天遭大旱,田亩无水,禾苗饥渴。我看了各州报来的情况,北方的冀、魏、齐、郑、汴、陈、亳诸州以及关中地区的旱情稍轻一些。究其原因,前隋所修下的运河等渠,使沿途百姓汲水方便,能够灌溉,才得以缓解灾情。兴修水利有利于农桑,只是眼下百姓凋敝,似以不征役为佳。”
长孙无忌笑道:“看来隋炀帝并非一无是处,他开挖了诸多河渠,虽使当世百姓蒙害,然对我朝有利。”
魏征不赞成长孙无忌的观点,驳道:“隋炀帝穷尽民力,其留下的运河正好作为一面镜子,以为鉴戒。岂能因获小利而沾沾自喜?无忌,我们位列宰辅,这样的念头一点都不能有。”
长孙无忌对曰:“魏大夫所说的都是圣哲大道,然眼下沿渠百姓皆蒙其利,这是事实啊!你总不能为了痛说隋炀帝之非,而将他留下的东西统统弃之不用,或者干脆将其开挖的沟渠再填起来。我欲兴农桑,除了以农为本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前朝留下的东西,方为正理。像原来蜀郡太守李冰造的都江堰,至今还在使用,即为例证。”
魏征又好气又好笑:“我……我……什么时候说过要将沟渠填塞了?”
温彦博摇手道:“别扯远了,皇上在侧,还是要议正题。你们这样斗嘴,是宰臣之间说的话吗?”
李世民看到魏征那气急败坏的样子,不禁好笑。心想素来伶牙俐齿的魏征,遇到长孙无忌歪说其理,给闹了一个手足无措,实在有趣。
此后高士廉、杜如晦陆续发言,魏征和长孙无忌也说了自己的意见。这件事情并不复杂,三言两语就说出了大概。兴修水利可以排涝抗旱,又有舟楫之利,是百益无一害的事儿。只是眼前不能滥征民力,这就显得很矛盾。诸人议论罢,齐齐眼望李世民,由其一锤定音。
李世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徐徐说道:“朕以前多次说过,致政须顾民心。兴修水利是为百姓谋利,不滥征民力也是体恤百姓,这两件事情都应该做。其实百姓农忙之时也是有时辰的,若其农闲之时也不能将时间荒废。此次兴修渠塘要改变以往的征役方式,可由当地官府召集所修渠塘能受益的百姓,先问明他们是否自愿出工修筑,若无阻碍,即可利用农闲时候开工。各州只要依此方法办理,不是强索民力,今后不用再报,即可便宜行事。你们若以为无不妥,就拟诏发下去吧。如晦,渠塘修筑时候,你要让户部派员下去明察暗访,防止州县官吏为出政绩,变着法儿滥征民力。唉,天下之大,不可放任不管呀。往往一道诏令下去,总有人变着法儿想对策。现在的吏治之风虽逐渐好起来,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李世民在堂上行了几步,转头又道:“大力兴修水利是不错的。天下山川纵横,雨水不均。今年天旱已久,有些地方颗粒无收;然将来也有暴雨成灾、大水泛滥的年份。现在国力有限,难以筹措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待将来有了积累,这件事情还是要做的。玄龄、如晦,户部的水部郎中和员外郎主持此事,要让他们立刻重新绘制天下的渠梁、堤堰、沟洫、运漕总图,将来在其紧要处逐年修建、疏通。隋炀帝修筑渠沟使我朝借利,然他当时好大喜功,幻想自己驾龙舟纵横天下,滥使了当时的民力、财力。这一点,朕任何时候均不会取之。兴修水利且修筑有度,此为朕之本意。”
议完了这些事情,李世民又将话题转到选才任能上。他说道:“玄龄、如晦,你们随朕多年,知道朕对举贤才的态度。当初朕令封德彝举才,然他许久未荐一人,并说天下无才可荐。朕当时就呵斥了他,须知天下并非无良才,惜未被发现或者人未尽其才。你们两人现在主事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