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挣脱生活的框框-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例子,该让我们为周围无限的机会感到惊奇。
“好与坏”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在于人如何定义它: 一个人以为是绝望的谷底,很可能是另一个人希望的崛起。
谁会继续攀向那看似遥不可及的顶峰?
谁会告诉自己不管怎么做,这一切都是枉然?
谁会决定只要试过,就能快快乐乐地面对生命?
谁会在众人的关心中依旧决定要当个输家,躲在被人怜悯、始终被遗忘的角落里?
——这些都取决于处在绝望与希望的当口,我们愿意倾听从哪边而来的声音。
曾认识一位朋友,终日抱怨不停。他其实极有才华,人很聪明,观察能力也很强。但他总是不断地埋怨自己运气不好,朋友如何存心陷害他。
仔细听他描述过去的生活时,便发现他的工作经验很贫乏,即使曾有一两次因为非常努力而成为公司的招牌员工,却又会忽然辞职,而且离职的理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事实上,他是个很怕受伤害的人。
他认为每个人都瞧不起他、对他很坏。他将他大部分的聪明才智拿来假想别人会如何伤害他,再花很多精力向别人和自己证明这个假想。
他何尝不希望别人能尊重他、喜欢他?但他已经坚信自己付不起任何失望的代价,所以他不愿意冒任何的风险。因此在工作上他宁愿原地踏步,也不敢继续向前,因为面对希望与无穷的机会时,他所看到的只是随之而来所需付出的冒险与代价。
他不认为自己有勇气和能力去应付,他情愿忍受封闭自己的痛苦——因为他熟悉这痛苦。
很多时候人们选择停留在某处,并非因为那是他们所能有的最佳表现,而是因为那是他们觉得最不费力又安全的所在。
更多人选择随便试试,碰到困难就不再前进: 他们将很多遗憾归咎于不可抗力——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有什么严重缺陷,长得不够好看,钱赚得不够多,父母不够成功,老师太严格,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帮得上忙等等。
问题是,几乎在每一种最恶劣的情况中,我们都听到过有人运用他们绝不屈服的精神,写下奇迹的篇章——这不禁让人思考,人所谓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我不敢说“每个人应该都有能力克服自己的困难”,因为我没有资格为比我历经更多考验的人说这样的大话,但我确实深信人们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那能力,在每个人的思想里。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你在做的事而嘲笑你。别管他们。如果那是你喜欢做的事,就去做……”霍纳博士这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只要你所做的事令你衷心喜爱,人生,就是件美事。”
幸福的感觉,来自于知道自己全心全意在追求想要的目标与理想——知道你所做的事是你衷心喜爱的,确实是件美事。
第二部分盲从人言——莫让他人操控你的决定
当“人言可畏”的势力,
不再操控个体的决定,
我们将会看见绝大多数人的内心,
都蕴藏着无限潜力,
靠着不断的努力与坚定自信,
都会成为丰满且令人赞叹的圆。
她在30多岁的时候决定去美国念硕士,亲朋好友立刻劝她,女人的本分是准备结婚、相夫教子,切莫让高学历成为将来追求幸福的阻碍。
她考虑再三,决定放弃追求理想。
同时间,另一位小她几岁的朋友也决定要去美国念书,同样遭到亲朋好友反对的她却只是笑笑:“该我的,就是我的。或许我可以因为这样做而找到志同道合的对象。最起码,这几年我学了我想学的东西,将来回头看也了无遗憾。”
两年后,这位朋友在异乡真的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对象,两人幸福地回台湾结婚,再回美国一起念书。
当年决定留在台湾的她,心里满是失落。白白用 掉等待的两年。她忽然觉得如果自己曾大胆地去尝试一下该多好。
在我们身旁常常充斥着许多善意的忠告,这些忠告都是很好的提醒,却不代表完全正确或适合自己。我们如果不为自己谨慎抉择,就很有可能会走上被人摆布的命运。
另一位朋友在前阵子失业潮引起台湾阵阵恐慌时,不顾亲朋好友的劝告辞去了他已经讨厌多年的职位。这个决定引起身旁的人极大的反应,联合指责他不懂得为未来着想。在那一职难求的时期有个烂饭碗总比没有好,他们推荐他去做一些在他眼里看来更糟的工作。
“这是我的人生,我想要怎么做,你们凭什么管我?”他说。
“我们是关心你,给你一些建议。”家人和朋友都这么回答。
“既然是建议,就是谨供参考而已,为什么我不照着做,你们又这么生气?”
家人和朋友支支吾吾:“可……可是你这么做不对。”
“怎么不对?”他问,“我这么做犯法吗?”
“你这么做,不聪明。”他们答。
“如果我没多久又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比此前的更好,你们还会说我不聪明吗?”
“这样做很冒险。”
“既然是冒险,最主要的是机会问题,和我聪不聪明有什么关系?”他又问。
“如果你聪明,就不会冒险。”
“假如我新的工作比以前还好,薪水比以前还高呢?”
“那就证明你真的既聪明又厉害,但那不太可能发生。”他们说。
“不管可不可能发生,守着我不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表示我聪明,和选择跳槽到我更喜欢的工作来证明我既聪明又厉害,我宁可选择后者。”
他的家人和朋友被他驳斥到无话可说。
一个月后,他完成心愿,到更好的新公司上班。
另一个朋友,在年近30岁时,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美国念书。
一位热心的朋友立刻打电话给他妻子:“怎么不劝劝你老公,叫他不要想太多啦!给他介绍一个工作,朝九晚五,生活稳定,机会难得哦!”
“这是他的理想,我没有意见。念书也不是坏事……”
“念书?念什么书?没人这样啦!还是快点去找个‘正常’的工作,让生活稳定下来吧!”朋友苦口婆心地劝道。
“想工作一辈子有的是时间,还怕做不够吗?趁着年轻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为什么不行?”她反问。
朋友并不是惟一想阻止他们的人,更多的人以看笑话的心情预言他们就算“学成归来”,也会因为主修的专业太冷门而难找工作。
人生中很多事不是单纯的是非题,也不是已经有的看法与做法才最正确。
我们身边随时会有人跳入我们的生活中“建议”我们该怎么做才符合传统,才能与其他人一样“正常无误”。
和人们争辩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是很累的事,多一点儿人情味的地方就会多一点儿人情压力。
既然无法阻止别人以挑剔的眼光去评断自己的决定,至少得小心别让随意的忠告左右命运——太在意别人口中那些所谓“正确”的框框,就会忘了框框外,无限的机会正有待拾取。
要相信自己体内蕴藏着无限潜力,也要相信靠着不断的努力与坚定自信,我们都能够成为丰满且令人赞叹的圆——不必依附别人的价值过活,都能独立、快乐地度过一生。
第二部分事必躬亲——累死人的坏习惯
他以为自己只是有个遛狗不肯松绳的习惯,
没想到久了不但狗痛苦,
连他自己的活动天地,
也被局限在绳子那么长的距离。
只是为了秘书手头一张简单的图表,竟然要他堂堂总经理整个下午站在她身后指挥。
“把图移上面一点……把图移下面一点……这边的用词再改回来好了……”总经理摸摸下巴,若有所思地反问:“你觉得现在这样如何?”
“不错。”
秘书铁青着脸说。花好大的力气做才不是以咆哮回答,反正她的意见不能作数,他还不是一一按照自己的意思改了?还问她的意见干吗?
总经理看她冷冷的模样,只当她是累了,苦口婆心地劝告她: “我这是在教你怎么写一份专业的报告,你可要好好学着点!”
“是。”她恭敬地回答,心里想的却是,“难道报告里的图往上移2厘米还是往下移2厘米就可以分出专业和业余吗?”
原先她是多么高兴有这样一位热心的主管啊,在她刚毕业进入职场时给予了她那么多善意的协助与指导。但同样的事他已经做了快一年了。她终于发现他的目的不完全是在指导她,而是他很享受指导别人的乐趣。
一年了哦!难道是自己表现太差?为什么他就是会把她呈上去的东西反复删改?她一点成就感也没有。
明明交代给别人的东西又不肯放手,样样都想自己来; 对别人的成品总是意见很多,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最好; 没耐心等别人摸索,三两下就决定插手;常常怨叹没人明了自己的苦心,常常摇头叹息: “唉,好心被狗咬!”——这就是事必躬亲的典型特征。
以前有位朋友很喜欢遛狗。
妻子说喜欢遛狗,养只小狗在一旁跟着跑比较省事。他的看法不同,就要养一只体型很大的杜宾犬。晚上带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它逛大街,让牵狗的人也跟着威风。
偏偏大狗难遛得要命。为了训练这只狗,他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
这只狗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往东时,它偏会往西,遛狗时他活像个罗马战士(如果他去借个单人马车架在狗身上就像了),扯着绳子凶巴巴地在后头穷追猛喊——狗遛得不怎么样,身体倒练得勇健不少。
一年后,他心爱的杜宾犬总算开窍了!他如何下令,它就如何听话,很有马戏团职业水准。
他开心地牵狗出去,左邻右舍走过来看。
“怎么样?瞧我连这样的狗也训练得成,厉害吧!”
“看它有多听话?我要它走它就走,要它停它就停……”
“我保证放开绳子,它也会乖乖地跟着我。”
“那你怎么不放开它?”一天,终于有个邻家小孩反问,“我们家小黄都好喜欢自己在户外跑来跑去,你这样天天绑着它,它不是很痛苦吗?”
“这……”他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样大的狗就算他敢放,邻居恐怕也会抗议。更重要的是,这是他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狗,万一走失了怎么办?
他还为自己想了很多不该放手的理由:
放开绳子对他来说实在不像遛狗,和狗出来各跑各的,还不如带孩子出来锻练身体呢,用得上一只狗吗?就是牵着这么气派的狗才让他有成就感,他怎么舍得放手?
放不放开绳子这个问题他一直搁在心底,每天晚上遛狗时都想个不停。
他开始思索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放开绳子,却惊讶地发现在生活中他没放手的事更多。
孩子都快成年了,在家里干的大小家事他还会在一旁指指点点; 公司属下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要求一定要自己经手,免得出差错;请求妻子帮什么忙,他也亦步亦趋地跟在后头确定每个步骤都要合乎他的要求。
为了满足他的控制欲望,他身边的每个人都被他分派到一条隐形的绳子。以前他常奇怪为什么自己老轻松不下来,妻子要他陪着去度假,他总说放心不下员工、放心不下孩子,想东想西,原来放心不下的不是员工和孩子,而是他自己。
他用隐形的绳子绑住别人,连自己的活动天地也被局限在绳子那么长的距离。
第二部分牢记失败——悲观与乐观的差距
保持悲观,
得费脑力去记很多不愉快的过去。
保持乐观,
不必记得太多事,
只需保持以轻松的心情期待未来。
我所协助的教授专门教导中小学准教师使用电脑辅助教学。她热爱教书,很喜欢与学生来往。这位教授人也相当乐观,每学期她都是在一、三、五上课。从早上9点到中午12点,4节完全相同的课一个紧接一个,很多时候她不累,电脑都累了。
身为助理的我在她上课期间随时待命,与她一起帮助学生。整个学期中总会有几天电脑的故障率特别高,或是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听不懂。
此时,你会见到我们俩在电脑教室中像蝴蝶一般不停地穿梭飞舞,忙得焦头烂额。碰上学生能力不齐或对电脑特别不熟悉的班级,现场更是一片混乱。
然而,即使在这个时候学生抱怨听不懂、学不来、操作上频频出错或是电脑不合作,她都是开朗地笑道:“今天我们的运气好像不太好,对不对?”
“看来电脑决定休息一下了……”
“这是个很好的学习经验,下一回,我们可以尝试其他方法,避开这个错误。”
“没关系,慢慢来,就算今天学不会,晚些时候我还可以帮你们。”
事实上,就算天要塌下来,她也是那么镇静自若。
有一回,她给学生示范如何启动某电脑软件,就在一步步示范说明到了关键之处,她将鼠标点上程序名称,在众目睽睽之下执行它:“所有的麻烦都在前面,现在这么一点画面马上就会出来……”没想到出来的画面竟是:“程序错误”。
她顿了几秒钟,回头朝学生笑笑:“或马上不出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有位学生提到自己的工作提案不受老板青睐:“老板退回我的企划,还批评了我一顿。”
教授听完不是安慰她:“没关系,至少你已经尽力了……”而是很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好消息,代表你只要照着他的建议去做,下一次就会成功!”
教授接着继续鼓励她看到更多光明的方面,说得好像那位同学不是被退件,而是被“有条件地”接受,听得那位同学的心都雀跃起来。
后来,那位同学真的将自己的提案再做修改,虽然仍没被老板采用。但她离开了那家公司,将自己的提案附在履历表里,找到了理念相同的老板,受到了重用。
这位教授是“正向思考”的绝佳典范——在她心中,逆境是短暂的,生活是可以控制的。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而强迫自己“牢记失败”,从此不做“多余的努力”——这些人认为只有牢记失败、避免尝试,才是万全之道。
事实上,惟有正向的思考、不断的尝试、轻松的心情、乐观的态度,才能以最快的方式帮助你一步步走过考验,迎向光明。
那么,悲观与乐观的差距在哪里?
一般而言,乐观的人多数会成功。
有位学者在他长达数年的忧郁防治法计划研究中发现: 乐观的人记得比较多快乐的事,不快乐的事则忘记得较多。除此之外,乐观的人做好一件事会肯定自己;做坏一件事则当它是失误,不会太在意。
悲观的人刚好相反吗?
不,他们记忆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