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经济史的趣味-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印度110%,玻立维亚120%,中国157%。这是200年间有无产业革命的差距。
下个问题是:这表示愈古代的人愈穷困吗?当然不是。若以小麦的购买力来表示,英国工人的日薪在17801800年间,约可买到13磅,但在公元前18001600年的巴比伦,工人的日薪可以买到15磅小麦。雅典在公元前408年可以买到30磅,在公元前328年可以买到24磅。这表示:尚未脱离马尔萨斯陷阱时,在经济最好的英国,生活水平未必好过古代的巴比伦。
现在把各国的状况,都拉回到1800年前后,来对比工人每日薪资的小麦购买力。最高的是阿姆斯特丹(21磅),土耳其的伊斯坦堡(18磅),伦敦(16磅),英国(平均13磅),巴黎(10磅),长江三角洲(6。6磅),韩国(6磅),京都最低,只有4。5磅。换言之,阿姆斯特丹是京都的4。6倍,英国是京都的2。8倍。
最后来对比英国(178996)与日本(1750)的农民食物内容。英国农民的食物中,有60。6%是榖类与豆类,日本高达95。4%。糖类在英国有4。7%,日本是「零」(所以1895年之后在台湾大量兴建糖厂)。肉类与脂肪在英国的粮食中占28。4%,日本只有4。6%。
我父母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战争的因素,至今仍相当珍惜食物。不要忘了人类在2百年前,才首次脱离马尔萨斯陷阱,也不要忘了今日仍有7亿以上的人口,粮食摄取还比不上1800年代的英国。
参考书目
Clark; Gregory (2007):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The logic of the Malthusian economy”; chapter 3: “Living standards”。
37为什么英国会衰落美国会兴起?
经济史学界大致同意,英国是在1800年左右进入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的工厂」。大约1百年后,龙首就被美国取代了。更糟的是,英国开始进入长期性的经济衰退。学界时常从科技、结构、生产力,来解释上述现象。另有些学者,从经济成长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有两个主要派别。
(1)传统的新古典成长模型,特点是成长的动力来自外部力量,例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增加。这个理论的背后假设,是技术会持续进步,资本累积会有「规模报酬递减」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各国之间的成长差距,会愈来愈缩减,贫穷落后的国家,会逐渐追上先进国家,但不会取而代之。在这个理论下,很可以解释为何英国不能永远当龙头老大。但这个理论不易解释:(a)为什么英国在1800年左右会成为龙头;(b)为什么美国会在1世纪内超越英国。
(2)另一种理论称为「内生成长模型」,是从较个体(微观)的基础,来分析成长的泉源。例如新科技的发明、人力资源的培养,都是经济成长的来源。甚至产品质量的改善、激励性的制度、有利的法律规定、研究发展(R&D)、教育投资,都是经济成长的来源。同样的道理,上列这些因素在各国的状况不一,所以就能用来解释为何英国会成长龙头,为何非洲不易在短期内强大,以及为何美国在20世纪初期,能取代英国的地位。
然而,从经济史的观点来看,英国之所以能成为龙头,其实还有许多重要因素,是这两项理论捕捉不到的:例如规模的效果、无法转移的科技、海外殖民地与资源的发现。现在要回答的第1个问题是:有哪些重要因素,让英国在1800左右成为龙头。
大家可能会以为,1800进入产业革命之后,各行各业就以相似的速度向上飞扬。这是很大的误解,可能是因为棉纺业的亮丽表现,让人以为这是集体现象。英国从1780开始起跑,到1850年的顶峰之间,国内生产毛额(GDP)的平均年成长率约2。5%,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就产业部门来说,只有几项行业表现特别杰出,大部分行业还是传统性的缓慢。
以下是几项代表性的数字。(1)若用1990年的美元币值来表示,英国在1780年的平均国民所得约1;787,1820年约2;099,1870年约3;263(比同时期第二富裕的荷兰高20%,比法国和德国高70%,比美国多13),1913年约5;032,确实很亮眼。(2)平均寿命方面,1780年时约34。7岁,1820年约39。2岁,1870年约41。3岁,1913年约53。4岁,进步明显。(3)识字率也有很大进步:同一时期从50%到54%到76%到96%!(4)农业部门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明显下滑:同一时期从45%到35%到22。7%到11。8%!表示非农业部门的迅速成长。
但有一项警惕性的讯息:美国的制造业生产力迅速追赶,1820年时已是英国的1。49倍,1870年2。04倍,1913年2。13倍。为什么这么快就被追过?以下分4点说明。
(1)英国的科技进步虽然很快,但如前所述,在各部门的分布很不平均。以服务业(如商店、银行)来说,这个部门的就业人口约占40%,但技术进步却相当不显著。
(2)关键性的科技(例如蒸汽机),大家误以为必然有非常大的产业效果。其实蒸汽机所带来的「社会节省」(也就是节约成本的效果),在1800年时只占GDP的0。2%。原因是蒸汽机并未立刻被广泛使用,1800时总共只有3。5万匹马力的动能。蒸汽机的重要性,要到1850年之后才显著。例如1870年时,已增加到200万匹马力,此时就有很显著的社会节省,约占GDP的3。5%。
(3)美国产业的生产力,为什么能追得这么快?就英国这方面来说,工厂的组织形态很传统,都是中小型企业,不易发挥「规模效果」。以棉纺业中心曼彻斯特为例,中型工厂的雇用人数,1841年时只有174人,只比「最低效率规模」的150人稍高。相对地,美国的工业由于地广人稀,又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一开始就朝大规模作业、生产线的设计,工厂规模平均比英国高出许多。双方的「生产效率」与「规模效果」,高低立判。
(4)在18001900年间,英国的科学与技术领先世界,是科技的「净输出国」。这当然很荣耀,但赚到的「面子」大于「里子」:比英国落后的国家,进口英国技术后,运用较便宜的人力与较丰富的资源,很快就追上来。反过来说,英国很少从其它国家,得到这种追赶的好处,没有享受到便宜快速的「学习效果」。
现在把场景拉回1800年代,对比英法这两个世仇,解说英国为何能胜出。法国的人口较多,气候温和,资源也丰富。但英国从1560年代(都铎王朝的伊莉萨白一世)开始,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尤其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海权更是快速发展。这表示一件重要的事:海外市场与贸易额大幅增长,也刺激国内产业的蓬勃进展。
英国最特殊的技术,是煤矿的开采、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也就是在能源技术上领先世界。长期下来,英国工人阶级内,拥有技术的人员比例相当高。相对地,当英国重商主义快速进展时,法国还停在大陆型的农业生产形态,不像英国一样积极发展海权与开发殖民地市场。法国人把大部份的精力,耗在政治争夺与文化活动上,输掉了起跑点的优势(first mover)。
明白英国能在西欧领先的原因,现在来看为何美国很快就能超越。把时间点拉到20世纪初期,对比的效果较明显。
(1) 1920年时,美国的GDP约594。4(单位是1990年的10亿美元),英国在1913年时只有214。5。这是「岛国」和「大陆」型经济,在规模上的差异。
(2)同一时点,美国的人口有106。9(百万),英国才42。6(百万),差2。5倍。
(3)以投资额占GDP的比例来说,美国约12。5%,英国才7。4%,表示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正在积极拼经济。
(4)以R&D经费占GDP的比例来看,美国约0。25,英国才0。02,差10倍。
(5)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美国是0。56,英国0。07,相差更远。
(6)土木工程师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美国0。13,英国0。05。
(7)总合要素生产力的成长率:美国1。7%,英国0。45%。
这7项数字宣告英国的必然落后。
英国衰退的劣势,到1929年就明显到无可争辩。美国平均每人的GDP,是英国的131。4%,而在60年前(1870),美国是英国的75。3%。1929年时,美国制造业工人的生产力,是英国的250%。
再换一种指标。英国在1913年时,前三名的产业是:铁路与船运、纺织业、钢铁业。1929年时的前三名是:铁路与船运、烟酒业、纺织业。而美国在1913年的前三名是:非铁金属业、农业设备、产业设备。1929年时是:农业设备业、车辆与航空器、非铁金属业。其实只要看1929年英国的第二大产业,竟然是「烟酒业」,就知道有多沈沦了。
美国的制造业能在短期内成为龙头,有一项关键就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在1940年之前,美国的优势几乎都是「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耗铝、耗铁、耗油)。这表示美国的能源价格偏低、天然物资充沛,自然就走向以资本密集、原料密集、节省劳力型的工业。
一方面这是得天独厚,但也造成在短期内,快速耗竭无再生性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朝向开发人力节省型的技术(耕耘机、收割机、洗衣机、生产线)。有了这两项优势,就更吸引外国的人力、资本涌入,形成雪球效果: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技术进步率、投资报酬率,都遥遥领先。
相对地,英国早期的优势(例如蒸汽机、煤矿能源),很快就失去光彩。英国的社会阶级、菁英统治、贵族气息、历史包袱、制度僵硬。这些英国特色进入20世纪后,成为再度翻起的障碍。更糟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付出惨痛的代价,本土遭到严重打击,二次大战后,殖民地又逐渐独立。而美国在两次大战期间,不但本土没受影响,反而因为军需与武器的供应,让经济兴盛起来。
若以20世纪末的眼光来看,英国产业的竞争力有几项严重缺点:缺乏生产线、经济规模不够大、经营不够多角化、水平与垂直的整合度不足、企业管理能力较弱、新科技的发明能力(如计算机软件)不足、科技人才外流。而这些缺点,正好是美国产业的优势。我们还无法预测,美国这些优势还能维持多久,才会被日本超越,就像20世纪初期,美国迅速超越英国一样。
参考书目
Crafts; Nicholas (1998):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 the rise and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2):193210。
38为什么普鲁士会兴起?
以税收制度的效率化为例
普鲁士原本是个贫穷小国,缺乏天然资源,却能在短期内成为近代史上的强国。以军队规模来说,1650年时只有2千人,1713年增至3万人,1755年13。6万人,1786年19。4万人。1740年时,普鲁士已成为欧洲第一军事强权。为什么能迅速兴起?关键因素是税收制度:16401806之间,是全欧洲最有效率的。腓特列二世(174086在位)一方面把普鲁士变成军事强国,二方面也明白军事的强大,必须建立在税制的效率上。
普鲁士,1866
1640年之前,普鲁士的税制是由各地区领主征收,这有三项缺点:没效率、不公平、做不好。为什么在16401806年间,能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见解,其中最为人知的论点,是以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为代表的诠释:普鲁士的税制组织已经官僚化,因而比领主的无制度性税收有效率。
他们认为普鲁士的税制有5项特点。(1)官员有明确的阶层,由高一职级的,监管下一职级。(2)明订官员的责任与权利义务,在这之上有国家级的行政法律来规范。(3)官员的等级依才干与考试分派,而非行政性的指派。(4)官员有终身职的保障,不可任意解职。(5)官员有固定的货币薪资(而非实物),退休后有养老金。
腓特列二世(174086在位)
韦伯认为欧洲各国的政府结构,在17世纪初期,虽然已有世袭制和官僚制的混合体,但普鲁士的优势,在于官僚制特别突出,已有现代国家的官僚体制。有些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1718世纪的普鲁士还相当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开始发展官僚体制。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共同的问题是:官僚化就会让税制效率化吗?
韦伯认为官僚化之后,会比君王领主制「有更优异的效率」,但也有人批评,他把官僚行政过度理想化。要反驳韦伯论点,最有力的证据是:普鲁士的官僚化,是在17941810年间完成的,而在此之前,税制己经改革得相当有效率,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税制的效率化,是在16401786年间,以缓慢线性的方式进行:在164088年间有初步改革,16881713年间受到挫折,171340年间重回改革轨道。这些都在行政体系官僚化之前就已完成。
更明显的证据,是腓特列二世1786年逝世后,税制效率有过激烈的衰退,而此时的官僚体系早已完成。简言之,官僚化与税制效率并无因果关系。腓特烈二世时期,打过几次耗费高昂的战争,去世时国库还有5。1千万Thaler(塔勒,旧德币,1塔勒=3马克),这是前任国王Frederick William一世(171340在位)遗款的6倍。
韦伯的「官僚说」与史实不符,但因影响广泛,反而成为主流见解。现在大家已理解到,官僚体系有许多不效率的地方,所以要解释普鲁士的税制效率,必须回到历史实境找寻原因。其中最简捷有力的论点,是腓特烈二世时期,发展出一套既不受官僚体系约束,又更能有效控制税务官员的手法。为什么普鲁士能建立出独特的效率税制?
以经济的结构来说,普鲁士并不适合发展出有效率的税制。主因是原有的封建制度根深柢固,其次是经济比其它国家落后,第三个原因是交通与运输条件不佳。普鲁士在17世纪时,从领土和人口上来说还是个小国家,中央税务署和各地税务局的连络,至少要好几天,甚至要好几个星期。18世纪时,普鲁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