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次贷危机与房产泡沫-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但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管理下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导致汇市和股市的超幅下跌,泰铢贬值1倍以上。从1995年底开始,泰国的股市出现下跌,到1997年4月已经下跌了70%,其中房地产类股票累积跌幅高达85%,银行和金融机构类股票累积跌幅也高达80%。

泰国地产泡沫成因分析

(1)过度借贷与缺乏监管的自由化金融体系难辞其咎。从1990年开始,泰国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贷款以20%~30%的速度增长。此外,外资透过离岸金融进入房地产市场。90年代初,由于利率低企,在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中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而此时在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利率仍旧相对较高,因此大量的外资流入了泰国。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泰国本地的金融机构可以方便地借到外币贷款,而这些贷款最终并没有流入实业领域,而是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泰国政府对流入泰国的大量外国流动资金没有采取任何管制措施和引导,外资流向失控,使过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酿成房地产过热,大量新盖的楼房卖不出去,银行的大笔贷款无法偿还,致使银行出现巨额呆账坏账,也是泡沫破灭的导火线。

(2)在国内的房地产金融方面,也存在着过度竞争且缺少有效监管的问题。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信贷公司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以不同的方式便利地获得资金并投入房地产市场。其中,财务公司的负面作用尤其巨大。由于监管过松,这些机构被允许通过发行高利率的票据和从国内和国外的银行借贷的方式获取资金并用于发放贷款。1997年初,总共91家财务公司,到年底有56家被停业,而这又使得那些依赖财务公司进行流动资金贷款的本地企业也陷入财务困境。

(3)泰国的房地产泡沫不仅表现在“价格”层面,也体现在“量”的层面,无论是空置率还是贷款占GDP的比重都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到1996年,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仅办公楼就有30万平方米无人问津,空置率达到50%。

(4)利率的上升。从1994年底开始,泰国四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14%提高到危机发生之前的16%,而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半年内又快速上升到19375%。利率的上升提高了投机者的资金成本,也加剧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1997年2月5日,一家大地产发展商Somprasong Land 未能支付一笔3100万美元的可转债的利息,成为泰国第一家未能及时偿还债务的发展商。在其后的几个月内,又有多家地产商相继未能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加速了银行催债的过程。

4中国香港地区的房地产泡沫

…………………………………

房地产业在香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香港把握机遇,依靠自由贸易成功地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到了70年代后期,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香港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减退,于是将大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内地,而香港则逐步转型为以金融、贸易和服务为主的经济体。至于香港房地产业,则在这次产业调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香港土地资源稀缺,香港公司和私人习惯于将富余货币购置物业以求保值,自1985年起银行普遍接受物业抵押发放贷款,从而引发了财富循环效应。据香港著名的测量行——仲量行统计,从1984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复苏算起,到1997年7月的13年半期间,香港住宅楼价整整上升了3倍,升幅之大令人咂舌。在住宅楼价的带动下,写字楼、商铺等价格均有可观升幅。地产市场的价格水平已日渐与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脱节。并且在1997年到达顶点后,泡沫开始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年中,香港楼价已下跌70%左右,导致大量负资产(指持有物业的市场价值已经跌至按揭金额以下)人士产生,给香港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在当年的巅峰时期,港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曾开出过一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豪宅10万元平方米不止,一手“楼花”开售头次转手要价达到10万元。以炒楼高潮1997年4月前后为例,当月送交土地注册处登记的楼宇买卖合约共25572宗,比前一年同期9606宗增加了近两倍,比上一个月的16124宗也增加了五成多。此时的房地产市场炒作之风近乎癫狂,存在着严重的泡沫。而正是这一阶段,20万后来沦为“负资产阶级”的中产市民接过了房产高价的“接力棒”。

1997年,特区政府接管香港后,为了遏制涨得离谱的房价,董特首施政的第一炮,就是推出“八万五”建屋大计,即政府每年推出85万套政府补贴公屋,以不到市场价两成的价格出售给符合资格人士,目的是将楼价降至香港市民能够负担的水平。政策一出,香港住宅市场立即感受到压力。这年夏天的亚洲金融风暴,使房价一泻千里。大伤元气的香港私人房地产业再遭遇大量政府补贴公屋的冲击,显得雪上加霜。楼价下挫二至三成。在人人看跌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不断走低。

早在1994年初,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已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香港地产市场的“泡沫”正渐渐形成,虽无即时爆破的危机,但要提防两种可能:一是某些事件或环境令香港经济急转直下,又或引起极大的政治或经济不安;二是利率突然飙升。整体而言,导致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冯邦彦香港地产业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1。

香港房地产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香港的土地供应中,住宅土地的供应尤其严重不足。1995年以后放宽的土地供应中,绝大部分是住宅用地,以弥补过去多年的严重短缺。然而,从土地拍卖到建成楼宇出售通常需时3年,因而1995年增加的住宅用地要到1998年才能在市场中发挥调节需求的作用。换言之,这段时期香港住宅市场的供应仍相当紧缺。而期间港府的公屋建设又因长远房屋策略的实施而长期滞后,赶不上需求。

从需求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港府原来的估计,截至1996年年中,香港人口总数已达631万人,按照港府1992年时的估计,这将是2006年以后才达到的数字。由于人口的急增,香港的住户数目从1991年的1582000户增加到1996年的1856000户,其中约78%的增幅是基于13%的人口增长,主要源于中国内地合法移民和海外劳工的涌入,以及较早期移民海外人士的回流。

经营高度集中、市场低度竞争加剧楼宇供求失衡

在香港特定的土地管理制度下,经过多年的竞争与发展,香港地产业已逐渐形成经营高度集中的局面,约十个大型地产发展商控制了香港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以楼面总面积计算,从事地产发展的最大规模10家集团在1994年至1996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52%、56%和63%,其中,在住宅楼宇市场的占有率更分别高达60%、63%和76%,数字显示这种经营集中性的趋势有日渐明显之势。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香港虽然没有法律障碍阻止任何人加入楼市成为地产发展商,但是,新经营者进入地产发展市场与原有大地产商竞争时,却面对着有限的土地供应、高昂的地价、高财务成本、较弱的议价能力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因此,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不属于具高度“竞争威胁”的市场,自1981年以来,没有新的大型地产商能够打入市场(这是指有能力每年供应量达5%或以上的新私人住宅楼宇发展商)。

由此可见,经营的高度集中、市场的低度竞争威胁、价格歧视的存在,以及部分地产商囤积楼宇牟利等因素,都加剧了楼宇供求的不平衡。

大量资金涌向香港地产市场而形成“资产通胀”

从1989年6月到1994年3月期间,香港因受制于港元联系率制被迫跟随减息,在负利率环境下,大量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地产、股票市场,大幅推高地产、股票价格,形成“资产通货膨胀”。

1997年,投资者将“九七”回归从负面因素转而视为正面因素,预期“九七”后香港经济将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因而纷纷入市投资。期间有大量内地资金亦从不同渠道流入香港,进入地产市场。这一时期,楼宇已从居住用途转变为投资工具,而且被视为一种看涨的投资工具。大量资金的投机加剧了供求失衡。

银行贷款的增加推波助澜

1996年第4季度,香港银行业放松了对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查标准,直接促使大量炒楼力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高的楼市价格再度暴涨。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香港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占GDP的比重从20%~30%上升到1998年的70%左右。1979年,香港的房地产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为24%,而到1998年则上升为48%,增加了1倍。80年代初期,用于购买私人住宅的贷款占GDP的8%,而到1998年则上升为40%。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蕴涵了大量的泡沫。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在1986~1996年间的平均值达24,而1997年8月份在香港楼市高峰期,该指标高达36~50。

表741993~1997年香港房地产贷款情况(10亿港币) 项卫星,李宏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对东亚金融危机教训的反思东北亚论坛,2005(2)

年份

指标

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

建造及物业发展与投资180249262333441

占贷款总额比重(%)1518171820

购买“居者有其屋”及“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单位3540475160

占贷款总额比重(%)33333

续表

年份

指标

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

购买其他住宅楼宇233259302371480

占贷款总额比重(%)2019292122

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3840394245

5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泡沫

…………………………………………

海南省房地产泡沫

我国的海南省曾是房地产“泡沫”的重灾区。20世纪90年代初,占全国人口6%的海南岛积压商品房却占到了全国的10%。在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成为全国各地投资者、投机者渴望发财致富的乐园,并在90年代初的头两三年达到高潮。当时,海南省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呈现出典型的泡沫经济的特征,房地产需求与价格正相关。从海南省房地产的价格波动看,1988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回落趋势。在海南省房地产泡沫疯狂膨胀的年代,全国各地的热钱纷纷流入海南,使得每平方米的房地产以每天二三百元的速度上涨。在这种投机气氛下,在房地产最为狂热的时候,海南7000多家公司中,至少有5000家企业参与过房地产交易,而在这5000家企业中大约只有几百家因为某些原因实现了胜利大逃亡吉剑锋我国防范房地产泡沫的政策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4。

1995年,当这股挟带着巨大泡沫的经济狂潮尘埃落定时,全国有800多亿的资产就像“烂尾楼”一样被钉在这片土地上。房地产泡沫过后,550多幢“烂尾楼”遍布于海口、三亚,随处可见的“烂尾楼”赤裸裸地在向世人诉说着10年前的狂躁,展示着房地产泡沫破灭过后的伤疤。尤其是那么多“烂尾楼”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外来投资者的信心。而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费、营业税、契税这“四大财源”几乎全部消失,海南经济跌入低谷。泡沫破灭后,海南经济陷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低迷。

表751987~1995年海南省房地产价格变化情况周成主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年度平均价(元平方米)涨幅(%)

1987年975

1988年135038

1989年上半年13500

1989年下半年97528

1990年125028

1991年140012

1992年5000257

1993年上半年750050

1993年下半年400047

1994年350013

1995年上半年315010

由于中国当时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而市场还远未成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因而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又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1992年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资金涌入这些地区。对未来地价走势的良好预期引发了大量的土地投机。在这种投机气氛下,在房地产最为狂热的时候,海南7000多家公司中,至少有5000家企业参与过房地产交易,它们大都通过各种关系,采取合法、非法手段批到土地,然后拿地皮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拿到贷款之后再将地皮炒出去。在这些炒家的哄抬之下,地价、房价短期内暴涨。投机需求造成的地价暴涨造成更大的土地投机,最终形成地产泡沫。因此,土地投机是海南房地产泡沫形成的直接原因。

房地产泡沫留给海南的遗产是数目巨大而不详的金融不良资产。房地产狂热而无序的投资开发,造成企业资金被“压死”,民间资金被“套牢”,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1992年到1998年之间,全国GDP峰谷落差平均为4个百分点,而海南省为359个百分点,大起大落,位居全国之首。

房地产泡沫始于金融业的混乱和失控。当时各路资金通过各种渠道竞相涌进海南,除四大商业银行扮演主角外,被卷进来的还有股份制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大型国企、乡镇企业和民营资本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集资款,最终从泡沫中全身而退者却寥寥无几。在这一轮房地产泡沫中,最大的赢家是从金融机构贷款的个体商人,最大的输家是拥有所谓房地产抵押物的金融机构。

北海市房地产泡沫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缘,直到20世纪8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